略带乡音的娓娓道来,让你回到老家曾经的岁月
主播:影子
腊月快到了,每当这个时候老家是结婚的黄金时节,童年的趣事就是赶喜子。赶在冬天结婚,除了人气足,我觉得用喜子的热闹来温暖寒冷的冬天也是一个潜在的因素。
赶喜子的事儿早前作过详细介绍,我就不再说了,想单独说说赶喜子的那些令人日夜思念、垂涎欲滴大菜。
喜子办得咋样,在老家人眼里,关键看你饭搞得咋样。喜子一结束,赶喜子的吃客们就会议论谁谁家的喜子饭不错,谁谁家的菜都不够吃,连盐菜都上了桌。
办好喜子的酒席,准备工作自然要做得充足,方桌、长板凳那是必备,挨家挨户借碗盘。现在酒席都是租借的,虽然省了很多事儿,总觉得没有了过去办喜子那份厚重。
喜子的酒菜原料得准备充足,鸡鸭鱼肉那是基本的,单单这些配菜,油盐酱醋,翠绿红黄的青菜,五颜六色,看得都令人心情舒畅。
青皮萝卜,蒜苗,这都是老家最常见的青菜,喜子更是必不可少。尤其是这青青蒜苗,堪称老家炖菜的点睛之笔,老家炖菜离了这个好像都不会做菜。
正菜上桌前,得摆上花生瓜子糖枣,还有小点心,以及老家那时候最普遍的零食“果子”,嚼在嘴里,咯嘣咯嘣作响。
开餐前,大家吃点瓜果,聊聊家常,热闹热闹气氛,外面的唢呐乐队吹起了“百年朝凤”,正菜上桌,这样大家就可以正式开吃了。
印象中过去的喜子酒席凉菜很少,这和老家饮食习惯有关,平日都很少吃凉菜,不过这花生米却是必备。
大猪腿可是大菜,还有炖肉,这些都是硬菜。少了这些菜,喜子的酒席就压不住阵脚,少了些分量。
作为江南水乡的人,喜子宴上的鱼很丰富,首先是一道大菜,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糖醋鱼。二三斤的鲢鱼,割了花刀,油里一炸,再浇上糖醋汁,一个字:香!
除了糖醋鱼这样的大菜,油炸鲫鱼也必不可少,干吃红烧令人回味无穷,那都叫个香!
炸鱼块这更是老家的必不可少的美食,将草鱼或鲢鱼切块,混合上少些面糊,油锅一炸,别提有多香。
炸完鱼,还得炸肉,老家熟称“滑肉”,这个名字想必跟做熟后其口感有关,入口滑不溜丢,现在想起来嘴里都是那个香味。
接下来自然少不了鸡肉,老家过去吃鸡很少有整只清蒸,或整只炖的吃法,一般都是切块,一盆炖鸡,上桌前撒点香菜蒜苗,香味直沁心肺。
接下来这个菜可是厉害了,一般人可吃不了,俗称“糖肉”,那个时候这道菜非常甜蜜油腻,只有少数吃肉厉害的,才敢下口。有时候斗酒,谁说自己不能喝酒,那好,我喝一杯,你吃两块糖肉,可见此肉的威力非同一般啊。
糖肉吃的人少,大多成了摆摆样子,端上来原样端下来,很是浪费。糖肉的做法后来进行改良,学习其他的地方,也就是常说的扣肉,这个不用我多说了,大家可能都知道。
老家还有一道菜跟这个类似,也是喜子必不可少的,叫“酥肉”,叫肉其实不是肉,外表和扣肉差不多,吃的时候经常混淆。
酥肉是用糯米混合上调料,再加少许菜末手工制作而成,放入油锅一炸,吃起来特别的香,现在很难吃到这个菜了。
大菜上完,喜子上也不能光是大鱼大肉,配菜也是必不可少,比如来碗炖海带,炖豆腐,炒个香菇,这都是调剂口味的好菜。
印象中比较深的是这个豆油鸡蛋卷,做起来很是费工夫,吃起来特别香。在豆油皮上涂抹上鸡蛋液,将瘦肉馅卷起来,放入油锅炸熟,吃的时候加入青菜熬煮一会儿就可以了。
还有一个菜,红薯丸子,现在很少吃了,过去可是家常美食,喜子上用红薯丸子做成丸子汤,也是美味。
再来盘开胃的小菜,盐大椒炒鸡蛋,那就更美了。黄灿灿的土鸡蛋,搭配绿色蒜苗炒,我猜不管你如何控制,看着这个菜舌根定会流出口水。不过老家还有其他好吃的小菜,比如大肠汤、臭豆腐、盐菜杆子等,那是上不了宴席的。
宴席上还有一个很受欢迎的东西,就是锅巴。喜子的大铁锅烧出来的锅巴,又厚实又香脆,嚼起来别提有多香。如果再想更加好吃点,找喜子上的厨子放到油锅炸一炸,那就更好香脆可口了。
现在的喜子宴席菜品发生了很大变化,喜子宴席都搞成流水线了,很多材料都买半成品,虽然菜品丰富了,但少了过去那种味道。
不管怎样,赶喜子依然是我们心中永远的情结,快到过年了,早点回家吧,好好赶一场热热闹闹的喜子,吃吃那心中的大菜和美味。
您若还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