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望宜昌大垭峔(二)
——参加六一二厂初建述略
三、初览宜昌
宜昌是我们的目的地。对这座陌生城市的认识,第一感觉是非常重要的。
东方红轮船
我们一行九人由武汉而上,乘坐的是东方红轮。客轮不太大,只能容纳几百名乘客。船票比较紧张,我们购买了2张二等和7张四等仓客票。船体小,航速也不快,经过70多小时的航行,7月1日下午才顺利抵达宜昌港。迎接我们的是厂的工地留守人员李文革同志。由于离工地较远,加之住宿也未充分准备好,当日便在市区宜昌二中旁的工地转运站休息。趁着闲暇时间,我们初步浏览了市区主要街道,领略这座陌生城市的市容风貌。初览该市,印象还是不错的,有了初步的好感。
宜昌在当时为县级市,辖于宜昌地区行暑。市区人口不足十万,繁华街道不多。解放路、胜利路为繁华地段,商铺林立,人来人往,较为热闹和繁荣。当然,与江苏比较,当时的城区远不及苏南发达乡镇的繁荣和昌盛。但市民素质不低,也不封闭,待人热忱、直爽、坦诚。姑娘们穿着也时尚开放,不逊于上海和无锡的姑娘们。
宜昌地理位置显要,为三峡门户。其历史悠久,古称之为夷陵。三国时期,东吴火烧连营里,刘备败退四川的故事就发生在宜昌猇亭一带。宜昌交通主要依靠长江黄金水道,运输繁忙,下达武汉上海,上进重庆四川。
宜昌地处中西部山区,周边县域均依山傍水,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区域。除厂外,还有、、、、、、红旗电缆厂、中南橡胶厂等三线企业以及研究所,先后陆续选址宜昌地区各县域,开启了三线建设创建之路。根据毛主席批示,年工程也上马开始筹建。所有这些,不仅为宜昌带来生机活力和繁荣,也为宜昌后来的大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提供了历史机遇。
四、艰难创业
创业是一项很光荣的伟业,也是一个很艰难的过程。先遣队从宜昌城区出发乘车去工地。17公里道路由碎石黄沙泥铺就,坑坑洼洼、高低不平,一路颠波,灰尘扑面,由此开始了艰难的创建厂的历程。
厂广播室
工地位于宜昌县张家场公社姜家湾大队的大垭峔山坡,是由东北厂承接包建任务时选定的。先遣队接手时,工地基本上沒有像样的建筑物。在临近去下坪的山坡上建有一家简易食堂,一幢两层简易办公兼宿舍楼,还有一幢只有几间屋的平房。在去下坪的半山坡上建了变电站和水泵房。简易车库座落在进工地的路旁。实际上,一切都要从零起步。我们先遣队的主要任务就是为月底首批百余名原职工进驻工地做准备工作。一是与宜昌县国防工办联系沟通,请县里给予全面的支持和帮助;二是安排由县里调来的民工修建道路,帮助建立临时用房,在三叉路口山坡处平整土地,搭建工棚用于职工临时居住;三是联系建筑公司进驻工地、采购建材,再请县里加派民工劳力等。在朱展明的带领下,各项事宜进展顺利。
七月下旬,在原厂副厂长李光普带领下,选派建设厂的百余名职工抵达工地。由于住宅未建好,单身男职工只能住工棚。有家属的除少量的住已建的简易住房外,相当一部分只能安排车库居住。车库用油毛毡、芦苇席隔成若干间,不隔音,说话都能听见。据厂二代黄百英回忆说,他们把芦苇席抠个孔,能看见邻居同伴和聊天。工棚不严实,下雨天漏雨,要用脸盆接水。道路泥泞不便行走。食品供应紧缺,食堂也常只供应咸菜,极少荤腥。生活条件非常艰苦。尽管如此,但创业者们保持着旺盛的斗志,参加工地基建、建厂房住宅、架电杆进设备等等,主动积极,勇于担当。
特别是参加工地大会战,傍晚时只要广播站集结号一吹,如战斗号令,如进军号角,职工们齐聚三叉路口。大家撸起袖子,去黄花套运石块,赴宜昌港码头卸砖装车,你抬我搬,你追我赶,互相比赛。刁加文回忆起和我共抬多块砖,感叹真神助力也。罗爱平瘦小,但巾帼不让须眉,与军代表比试,挑起了多斤的砖块。大会战场面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在创建的奋斗历程上,创业者们不畏艰难、不计报酬、满怀激情、团结拼博、无私奉献,用汗水绘出了一幅幅亮丽的艰苦创业画卷。
五、五湖四海
随着工地建设的全面铺开,各路人马纷至沓来,各类建设者不断涌入。沸腾的工地,高昂的人气,展现出一幅壮观的靓丽画面。建设大军来自五湖四海、天南地北,主要由以下几个方面的群体构成。
厂车间部分女工
一是厂选派职工。有以李光普、杨福清、钟金海、朱展明、李学奎、侯吉文、沈德如、胡南邦、史继昌、吴效甫、胡春玉、华福昌、宣银根、田忠仁、胡锡荣、毛治家、郑观兴等等为代表的一大批来自无锡厂选派的管理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技木职工以及后勤行政职工。年2月又有一批全家赴宜的选派职工到达,如黄金财、陆静波、黄新发、徐明娟、许锡芬等。年10月厂又欢送徐自奋、邢志远等五家到宜。其后也还有一些技术骨干陆续到厂。其他职工这里就不一一写出姓名了。由厂选派来的职工无疑是创建厂的主体和中坚力量。他们大多是举家搬迁,携儿带女参加工厂创建,为三线军工建设立下了汗马功劳,作出了重要贡献。
二是大中专毕业生。如有以宋祖宁、唐寿卿以及其后的姜晓智、庄宪军等为代表的分配来厂的大学毕业生,还有长沙无线电工业学校和无锡无线电工业(机械)学校分配来厂的69届中专毕业生。他们后来都成为厂重要的管理和技术人才,为工厂的发展奉献了聪明才智。
三是军代表、转业复员军人。以李秉奎、厐坚等为首的海军驻厂代表,积极参与,身体力行,在厂创建时期发挥了有力的领导作用。厐坚和李秉奎转业后还担任了厂的主要领导。以吴恒训、沈东海、蔡元礼等为代表的一批海军转复军人到厂后,保持了部队的优良传统和作风,在创建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四是招工进厂的下乡知识青年。年7月,首批进厂知青是张武和李杰受政工组孙奎德委派去远安县招收的十八名下乡知识青年。他们是唐世华、张健、张士明、罗爱平、胡文明、佟丽娟、熊明兰、郭艳芳、向其芳、柳祖英、王文娟、朱汉章、李兆全、席文学、程生耀、曾维新、廖正超、梅荣基。其后,吴恒训又在宜都招收了王永旺、朱忠环等一批知青。其中有不少知青职工被推荐上了大学。这些知识青年的加入,为的建设增添了新生力量和发展潜力。
五是宜昌县派遣工地的民工团。这支由数百人组建的民工队伍是工地基建的主力军。在厂派政委潘哲群和县派李团长的指挥下,开山铺路,运料装卸,为工地建设付出了汗水和辛劳。
六是设计、建筑、安装队伍。厂房的建筑设计和厂区设备安装的设计由部属设计院专业人员负责完成;厂房建筑由湖北省建筑二公司七队承建,住宅楼由江苏江阴建筑队承担;厂区设备安装由武汉安装公司承接完成。一张张设计图纸,一排排厂房,一幢幢住宅,在他们手中诞生。
这些来自不同行业不同地区的建设大军,说着南腔北调的口语,有上海话、无锡话、北京话、武汉话、宜昌话,还有江苏、四川、广东、河南、东北、山东等地口音,五花八门,恰似一个浓缩的全国性大聚会。他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在大垭峔,心往一处想,劲向一处使,团结奋战、攻坚克难,为厂的创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永载企业史册。(待续)
作者简介:
张武,厂选派厂早期创建者之一。年-年先后在工地指挥部办公室、厂政工组、厂宣传科以及厂子弟学校任职。年-年就学于复旦大学哲学系。年考入湖北省社会科学院,先后任哲学所助理研究员、院科研处处长、研究员、邓小平理论研究中心主任、副巡视员(副厅)等职。年调任湖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先后任党组成员、副主席、巡视员(正厅)、《湖北社会科学》主编、湖北省地方志副总纂等职。
(图文由张武提供编辑:邓龙)
■记录三线岁月点滴■
■倾诉三线军工苦乐■
长按下方图片
点“识别图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