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福来白癜风保健液 http://pf.39.net/bdfyy/bdfrczy/150616/4639937.html
照片上的老人留着一头时髦的短发,银白色的发丝整齐地梳理在耳侧。
她的皮肤已经不再光滑,老人身上穿的是玫紫色的衬衫搭配一身靛蓝色的西装。
美人在骨不在皮,照片上的笑容让人感觉格外亲切。
有网友找到她年轻时候的照片,发现那时的她容貌格外出众,丝毫不输给现在当红的女明星。
这位老人名叫郑念,是民国时期的上海名媛,她身上的优雅气质深深感染着见过她的每一个人。
老人生活在动乱年代,中年时接连失去丈夫和女儿。
一生跌宕起伏的经历,把她的意志打磨得格外坚强。
无论遭遇多大的困难,她总能苦中作乐,将贵族精神贯彻到底。
姚家有女初长成
年郑念出生在北京,她原名叫姚念媛,姚念媛的祖父是清末的翰林学士,在京城地区当官,手中的权力自然是非比寻常。
好在郑念的祖父不同于那些滥用职权的无能之辈,他致力于为政府培养出各式优秀人才,学生遍布全国各地。
郑念的父亲姚武秋是祖父的得意门生,姚武秋出身于钟鸣鼎食之家,却没有沾染上纨绔子弟的坏毛病。
他从不在自己的学业上懈怠,反而比寻常人更加刻苦用功,他的才能得到了郑念祖父的赏识。
郑念
姚武秋年轻时曾到日本去留学,回国之后则担任起民国海军少将,一时间,成为社会上有头有脸的大人物。
郑念在家人的期盼下顺利成长,她从小到大都过着锦衣玉食的生活。
父亲十分重视女儿的教育工作,特意从外面请了老师,到家里为郑念上课。
大家闺秀讲究通身华贵的气派,这需要日积月累的雕琢。
郑念
郑念平日里吃的早餐,被下人盛放在精致的青花瓷碟子里。
每天例行的下午茶,是用料十分讲究的“英国薄三明治”。
她日常接触到的器具事物,无一不精致华美。
郑念长相温婉,气质出众,在天津读中学的时候,曾连续多次登上《北洋画报》的封面。
许多青年才俊听说了她的大名,心中荡漾着倾慕之情,她的追求者踏破了郑家的门槛。
女孩从小在父亲膝下长大,姚武秋对她给予厚望,更何况郑念不希望自己早早嫁人,婚后便整日躲在宅院里相夫教子。
她要追求自己的理想,至于自己的终身大事,她要费些功夫,好好考察一番,父母亲对郑念的决定没有意见。
亭亭玉立的少女转眼之间就长大成人,她凭借自己聪明的头脑成功考入燕京大学。
毕业之后,郑念选择远赴英国深造,她在英国留学的时候,遇到了自己一生的爱人——郑康祺。
要说起家室地位,郑康祺远比不上妻子,但郑念仍然义无反顾地坠入爱河。
两人郎才女貌又有许多共同话题,在相处的过程中,他们顺理成章地步入婚姻的殿堂。
郑康祺也是远赴重洋留学的中国人,他们一同在英国完成学业后,选择回到祖国去,用自己学到的知识完成属于自己的事业。
回国之后,郑念的丈夫被选举为澳大利亚外交官,他远赴重洋,在外面一待就是7年。
郑念也追随自己的丈夫来到异国他乡,照顾他的起居生活。
在澳大利亚生活的第二年,郑念怀上丈夫的孩子,她顺利产下一名健康的女儿,夫妻俩为其爱情的结晶起名叫梅萍。
上海地区解放后,郑康祺夫妇如愿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他们怀着一腔赤诚之心,投入到新中国的建设之中。
新中国的领导人很欢迎有才学的知识分子回到祖国,为他们提供了良好的工作机会。
郑康祺常年住在外国,他的英语能力很好,具有和外国人沟通的经验,他的才华得到了上海市长陈毅的赏识,领导人任命他作为外交顾问。
此后,郑康祺兼任一家石油公司经理,一家人在上海过着幸福美满的生活。
可惜好景不长,郑康祺长期从事高强度的工作,巨大的压力逐渐吞噬掉他的健康。
年,丈夫不幸患上癌症,不久后撒手人寰,郑念和女儿失去了家中的顶梁柱。
丈夫离世的时候,郑念只有42岁,孩子年龄还小。离开了丈夫为她营造的温暖港湾,她不得不独自一人,面对后半生的风霜雨雪。
郑念曾是去英国留学的高材生,她很快就找到了一份高薪工作,上海壳牌石油公司邀请她顶替郑康祺总经理的职务。
她努力用自己的力量支撑起全家人的生活,生活的挫折并没有磨灭掉她身上的贵族精神。
郑念如同一支优雅的百合,在相对贫瘠的土地上生长,也能保持出众的风姿。
郑念尽力维持从前体面的生活,每次出门时,她就会精心挑选一件定制的旗袍或是洋装,让见到她的人感到赏心悦目。
她家里的陈设同样价值不菲,郑念和女儿住在一栋独立的三层小洋楼里面。
家里不缺园丁、厨师等仆人照顾两人的起居生活,据说她家里的古董家具动辄就价值数百万元。
郑念在英国结识的朋友曾经这样描述她家的布置:
“窗台上垂挂着碧绿色的竹帘,层层叠叠的窗幔挂在窗边,微风拂过,轻盈的帷幔便勾勒出一个唯美的境界。书房里摆放着一排巨大的书架,木质桌板上面摆满了古今中外的名著。卧房昏黄的灯光把一切笼罩在一片阴影之下,那白色沙发上的红色绸面靠枕,就显得格外鲜亮。”
女主人的心中总是充斥着诗意的情怀,在一个缺乏色彩的城市中,郑念的家无疑是一片远离人世的桃花源。
牢狱之灾:中年痛失丈夫与女儿
母女美好的生活在年被彻底打破,一场酝酿许久的腥风血雨,即将降临在她们头上。
郑念曾经前往英国留学,她和丈夫又在澳大利亚生活多年,她被人判定为英国间谍。
那些人不由分说冲进郑念的家中,把能销毁的东西全都破坏掉了。
家里的古董花瓶早已化为地上的瓷片,许多名贵的字画也被人翻出来,能撕碎的就撕碎,其余没办法处置的,干脆一把火烧了个干净。
郑念被关在了上海第一看守所,她的女儿梅萍则被人带到了乡下去改造。
那段时光是老人记忆里的噩梦,牢房里挂满了蜘蛛网,墙壁因为多年没有修整变得破烂不堪,墙皮更是掉了一地。
牢狱里唯一能发出光亮的是吊在房顶的小灯泡,大半时间里,牢房被一片黑暗笼罩。犯人们睡觉的地方由粗陋的木板搭建而成。
郑念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么简陋的地方,起初她很不适应,但她很快就接受了这个现实,并打起精神,把自己的生活经营得有声有色。
就算是住在牢狱里,她也没有放弃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她用尽办法,让自己过得体面一些。
她客气地找到看守人员,向他们借来了扫把和清水,把牢房内打扫得一尘不染,这只是改造住宿环境的第一步。
她还发挥想象力,把米饭粒碾碎成浆糊,再将手纸一张张贴在墙面上,以免墙上的灰尘弄脏床铺。
除此之外,郑念还把两块毛巾拼合在一起,用借来的针线把毛巾缝补成坐垫,放在水泥砌成的马桶上。
晚上睡觉的时候,她用随身携带的手拍做成简易的眼罩帮助睡眠,诸如此类的细节不胜枚举。
犯人们在牢房里的待遇都是一样的,监狱长把每个人的名字抹去,改用代号标注他们。
郑念在监狱里叫做,当狱卒们叫“”出来时,便是要对她进行残酷的拷打和审讯。
郑念从没有承认过那些强加给她的罪行,她的沉默进一步惹恼了看守所的工作人员,迎接她的是更加苛刻的折磨。
她在监狱中被关押了整整6年,面对无止境的严刑拷打,她也坚决不向恶势力低头。
由于手腕被长时间拷在身后,老人的一双手腕早就血肉模糊,可她却不哭不闹。
别人劝她,自己已经一把年纪了,就不要逞强。给那些看守所的人服个软,他们下手也能轻一点。
老人听了别人的劝说,微微一笑表示感谢,她经常望着光秃的墙壁出神,女儿梅萍此时此刻又在什么地方呢?
每当她坚持不住的时候,就会想起自己的女儿,为了今生能够再团圆,再苦再累的日子也能熬过去了。
年,看守所的人告诉郑念,她可以出狱了,郑念并没有因为这个消息感到高兴。
她认为自己无缘无故就让人关在牢房里,现在又一声不吭地把人放走,实在说不过去。
郑念要求那些把她关押进来的人,在报纸上公开发表道歉信,自己才考虑原谅他。
看守所的士兵却觉得,眼前的老太太竟然还敢提出这种无理要求,简直可笑。
士兵们嫌她碍地方,直接用武力把郑念扔到大街上。
出狱之后,郑念才辗转从别人的口中得知女儿梅萍去世的消息,这宛如晴天霹雳一般,让她怔怔地出神许久。
原来郑念被人关进监狱后,她的女儿梅萍就被送到牛棚去接受改造,女儿每天在恶劣的环境下进行高强度劳动,没多久就受不了折磨离开人世。
传信人透露,梅萍的尸体被人随意地抛在楼下,卷上简陋的草席就抬走了。
郑念在看守所受到了非人的折磨,在此期间,她没有落下一滴眼泪。
可当她得知女儿已经去世的消息,心中难以言说的悲痛,彻底击破了老人最后一道心理防线。
她失声痛哭道:“女儿啊,我为了能再见到你,挺过监狱里的种种磨难,我的坚持在此刻失去了全部意义。”
晚年生活孤独却优雅
年10月,老人接到一封迟来的道歉信,中央政府的官员承认了自己的罪行,并诚心忏悔从前的所作所为。
郑念花了很长时间才接受女儿离开她的事实,信上的文字却再次触动老人痛苦的回忆。
年,她选择离开这片让她伤心的土地,老人从香港坐飞机远渡重洋来到加拿大,她在那里定居了三年。
此后,她又辗转到华盛顿,在那里度过人生中最后一段时光。
老人将前半生的经历写成了一部小说,每每写到情动之处,就情不自禁地泪流满面。
年,她的小说《上海生死劫》成功出版,这部饱含历史底蕴的小说由全英文写作,一经出版,就引起了读者们的广泛好评。
书中女主人公的名字叫郑念,这简短的两个字背后,蕴含了深刻的寓意。
老人选取丈夫郑康祺的姓氏,再取自己原名“姚念媛”之中的念字,以此来寄托自己对死去亲人的怀念之情。
以你之姓,冠我之名,是何等的浪漫之事。
老人后半生独自一人在国外生活,她依然没有放弃自己对生活品质的追求,起居做派处处彰显着“上海名媛”的贵族精神。
她家住在华盛顿的一个高档社区中,每天郑念自己驾驶汽车出门买菜购物,坚持接触各类新事物。
她从未放弃学习的步伐,年近90也能把自己简单的生活打理得井井有条。
年,94岁的郑念在浴缸洗澡时不慎晕倒,她来不及关闭水龙头,里面源源不断地往外冒热水。
别人发现她的时候,老人浑身的烫伤很严重,医院治疗。
她的伤势引发了一系列细菌感染,医生尽全力抢救老人,但收效甚微,几个月以后,郑念永远离开了人世。
她生前曾经立下了遗嘱:在我死后,请把我的骨灰撒在太平洋,那里连接着澳大利亚和上海,曾是我一生最眷恋的两个地方。
郑念出身显赫之家,她不甘心成为被男人圈养的金丝雀,凭借自己的实力,开拓出一番傲人的事业。
比起她的贵族身份,老人身上的精神品质才是值得人们终身学习和敬佩的力量。
她用一生的时光,诠释出贵族精神的真实内核。人生如美玉,历经打磨才能焕发出温润如玉的动人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