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情好客的民族怒族

怒族

雾里怒族村茶马古道石门关

怒族自称“怒苏”(碧江)、“阿怒”(福贡)、

“阿龙”(贡山)、“若柔”(兰坪),

是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民族,

早在一千多年前就在怒江境内繁衍生息。

怒族的怒不是发怒的意思,其实代表的是热情。

怒族简介

SPRING

怒族是世居于我国怒江和澜沧江两岸的古老民族之一,他们与当地的傈僳、独龙、普米等民族一起,共同为开发、捍卫祖国的西南边陲,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人口约2.7万人的怒族,主要分布在我州福贡县、贡山县、兰坪县等地。作为繁衍在被誉为“东方大峡谷”的怒江峡谷中的民族,几千年来,怒族人一直用他们的智慧和双手不断开发经营着这片神奇而美丽的土地,也创造了独具特色的文化。

怒族服饰——别具特色

SPRING

怒族服饰因居住区域的不同,而略有差异,但都富有地区和民族的特点。解放前,碧江、福贡的怒族男女均以麻布着衣,女子从十二三岁后穿麻布裙、右衽上衣,已婚妇女则在衣裙上加绣许多花边,头部及胸部用许多珊瑚、玛瑙、贝壳、料珠、银币串成漂亮的“吾普都阿”,即头饰及胸饰,耳戴垂肩大铜环(近代已少见);短衫一般为蓝色、白色,夹袄为深蓝、深红、黑(灯心绒)等色,色彩鲜艳夺目。

男女穿敞襟宽胸、袖长到膝的麻布长衫,腰带前襟留两个包包,其布料用黑色或蓝色染成。腰系麻绳或藤条。蓄发,有的结发辫,有的披发齐耳。下身着麻布“普通裤”。基督教传入后,教徒剃头,头人或富裕户则在左耳佩戴珊瑚。

解放后,随着生产生活的提高,怒族服饰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怒族姑娘上衣着棉布姊妹衣、褂子、下身穿裙子,袖口和裙子尾部绣上漂亮的花边。除老年人仍保持自己本民族的特点外,男女青年的衣着多数与汉族装相同,即改穿汉装了。

怒族的美食推荐

甜得温柔不油腻漆油茶是怒族的饮料之一。它是用漆油加上核桃仁、芝麻子、盐和茶水混合后,在特制的茶桶里不断搅动而制成,只要到怒家做客便会品尝到这种漆油茶。怒族男女善于酿酒,好饮,皆能用土法酿制出香甜可口的玉米酒、高梁酒和杵酒,若遇有红白二事和年节,家家都要酿酒,届时便邀请左邻右舍的亲朋好友前来喝茶饮酒,高兴一番。

咕嘟饭

“咕嘟饭”是怒族的一种特色饮食,一般用玉米面或荞面煎煮而成。煮时烧开一锅水,舀去一半作回锅水,然后将包谷面或荞面倒入锅内,盖上锅盖,等水渗透包谷面或荞面时,搅拌,再倒入回锅水,焖上片刻,再搅拌,再焖,反复几次,便成了喷香可口的“咕嘟饭”。因在烹饪时锅内有“咕嘟、咕嘟”的煮响声,故美其名曰“咕嘟饭”。

俗称漆油鸡,是怒族传统食用的高级滋补炖品之一,过去是妇女坐月子或男女劳累过度或跌打损伤时滋补壮体的食品,现在已成为颇受州内外游客喜爱的一道特色佳肴。其中的漆油是以漆树果籽在碓中舂碎成心壳炼制而成的固体食物油。

怒族的民居——寓意吉祥

怒族的民居均无窗或只有几个小孔,怒族的房屋很矮,不锁,亦无围墙。这表明怒族民居的主要功能是防风雨,避野兽。同时怒族民居的门多向东方、上方或雄伟的山峰。这是因为这些方位在怒族文化中均带有吉祥之意的缘故。

怒族有趣的传统体育项目

传统体育项目非常隆重,不仅有拔河、跳舞射弩、溜索渡江、斗角、摔跤、划猪槽船等传统竞赛项目,还传承沿袭着打竹筒“电话”、打核桃、打棉球、跳虎背、双手走路、“日姆逗”猜卦、玩竹管水枪和“趴趴枪”等众多娱乐项目。

怒族人热情好客,善于结交朋友,喜欢与朋友喝“连心酒”、“鸡血酒”。对于高朋贵客,主人便会用酿制的好酒、肉伴饭、侠辣等最佳食品相招待,客人离开时,全家都会走出家门相送。

怒族仙女节——载歌载舞敬献花朵

怒族“乃仍节”(仙女节),又称“鲜花节”,来源于一个传说故事。传说,古代有一个心灵手巧、貌如仙女的怒族姑娘,名叫阿茸。阿茸效法蜘蛛网,在怒江上拉起了第一根溜索,便利了两岸交通,从此,名扬遐迩。奴隶主知道后,派人前来抢婚。阿茸不从,逃进深山,躲藏在一个钟乳石山洞里,又被奴隶主跟踪追来,放火烧山九天九夜,逼迫阿茸出山就范,阿茸宁死不屈,终于在农历三月十五日这天不幸遇难。怒族人民为了纪念这位坚贞不屈、鄙视权贵的怒族姑娘,就把这一天定为“乃仍节”(仙女节)。这时,怒江两岸鲜花盛开,怒族人民就从山野里摘来一束束杜鹃花,带上牲礼酒器,到各村寨附近的“仙女洞”去祭“仙女”,于是怒族人民又把“仙女节”称为“鲜花节”,从此相沿成俗,一代代传下去。

“鲜花节”这天,青年们穿上节日盛装,载歌载舞,敬献鲜花,尽情欢乐。

长按识别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zhuzx.com/xajj/731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