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个晴朗的午后,我抱着刚被晒过的被子美滋滋地回到宿舍。
上铺的姑娘冲着我邪魅一笑,向我科普起被子被晒过后的味道是什么。
“那都是螨虫被晒死的味道……”
“想想你今天晚上还要抱着这堆螨虫的尸体睡觉哦。”
这段对话导致多年后我仍对“阳光的味道”心有余悸,抱着被子晒也不是,不晒也不是。
直到后来学了微生物学,我终于对这个说法产生了怀疑,太阳的味道到底是什么?以及,被子到底能不能晒?
01
螨虫闻起来是什么味?
螨虫已经不是什么新鲜名词,上网随便一搜,就是满屏的“螨虫的危害你知道吗”,打着除螨功能的商品也五花八门。
但螨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我们常说的螨虫属于尘螨类,是蜘蛛的近亲,但体型极小,肉眼几乎不可见,只能借助显微镜观察。从我们出生起,就被螨虫包围,衣服、沙发、床等到处都是螨虫的影子。
但也不必“闻螨色变”,因为我们已经和它相安无事地相处了许多年,只要做好常规的清洁措施,就可以有效控制螨虫的数量。
但太阳的味道真的是螨虫尸体的味道吗?
要验证这个说法很简单,把螨虫晒死之后闻一闻就知道了。
有人将收集到的十万只螨虫放到透明的玻璃皿中,盖好盖子,放到太阳底下。
4个小时后,所有的螨虫都死了,但打开盖子后,什么味道也没有。
显微镜下的螨虫
因为螨虫体内大部分是水分,长时间暴晒会让它们脱水而死,但阳光的温度还不会让它们“晒焦”。
所谓的晒焦味,其实是蛋白质灼烧的味道,也就是头发、羽毛燃烧时的时候你闻到的味道,而这显然跟“太阳的味道”不一样。
而且就算把被子里的螨虫都收集起来,也只有几毫克,这么一点蛋白质根本不会产生铺满整张被子的神奇气味。
02
太阳的味道是什么?
既然被子上的味道和螨虫没有关系,那么这个味道是什么呢,又是如何产生的?
为了研究被子的味道究竟来源于什么物质,科学家曾做过这样一个试验:
选用三条全新的毛巾,用去离子水清洗后,分别将这三条毛巾放置在户外阳光下、户外阴凉处以及室内三个地方。
结果发现,户外的毛巾都出现了“太阳的味道”,那条处于阴凉下的毛巾也不例外。
因此科学家们推测:这种味道与螨虫无关,很有可能来自于紫外线。
通过收集晒前晒后的毛巾表面的气味物质成分变化,科学家发现太阳光照射后,毛巾表面产生了一些原来没有的物质,原来有的一些物质则浓度升高了。
它们大多有着好闻的味道,有的还是香水原料。所有的味道组合起来,就成了许多人喜欢的“太阳的味道”。
所以“太阳的味道”很有可能是纺织品与紫外线发生光反应后的味道。
03被子需要晒吗?
既然太阳的味道不是螨虫被晒焦的味道,那被子还有必要晒吗?
虽然太阳不能把螨虫晒焦,但晒死还是绰绰有余的。
温度22~26℃、湿度70%~80%的环境最适合尘螨生长,所以在夏季30℃以上的高温下晒上几个小时,被子里面的螨虫就会死亡。
春秋季节温度达不到也不要紧,可以在被子上套一层黑色的塑料袋,再放到太阳底下,给螨虫做个“桑拿”,除螨效果也不错。
就算温度太低,不能晒死螨虫,把被子抱出去透透气也是有好处的。
我们每天睡觉时,身体排出的汗液和皮肤脱落的皮屑都是螨虫生长的温床,所以在晴朗的天气给被子透透气、抖抖灰都有利于消灭螨虫。而且晒过的棉花会更蓬松,保暖效果也更好。
但长时间的暴晒会导致纤维老化,所以夏天晒上两个小时,冬天晒3个小时就差不多啦。
由于螨虫会往阴凉面跑,所以晒一个小时记得翻个面。
04其他常见但不熟悉的味道
泥土的味道
很多人觉得淡水鱼身上有一种“土腥味”,还有刚翻开的泥土有一股“泥土的味道”,两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研究后认为,这主要跟泥土中的“放线菌”有关。
放线菌是一种典型的丝状细菌,因菌落呈放线状而得名。放线菌在自然界分布非常广,其中在有机物丰富的土壤中含量最多。放线菌在生成孢子的过程中会产生一种代谢物质——土臭素的味道。
土臭素(Geosmin)是一种具有土腥味的挥发性物质,具有鲜明的泥土气。
除了放线菌,还有一些藻类和真菌也能产生。天气干旱后降雨时空气中的气味或当土壤被翻动时产生的气味都是由它引起的。原本这些气体藏在泥土的缝隙中,但由于雨水渗透,泥土里的气体就会被“挤出来”,土臭素也由此释放到空气中。而一些释放在水里的土臭素则会随食物链进入动物体内。
青草的味道
很多人喜欢青草清新的味道,很多品牌还尝试调配这种味道的香水。
这是由植物叶片产生的一类挥发性物质,统称为“绿叶挥发物”。尤其是叶片受到损伤的时候,产生的绿叶挥发物会更多。大部分植物都能释放这些物质,而且它们用处可不小。
一方面可以释放信号,警示周围的植物进入防御敏感状态;另一方面,还可以趋避一些想吃它的昆虫或吸引一些食草昆虫的天敌。此外,还对一些病原微生物有抑制作用。
但很遗憾,割草机完全不受这些作用的影响。
参考文献:
[1]孙海峰,李震宇,武滨,秦雪梅.绿叶挥发物产生特征及其生态生理作用研究进展.植物生态学报,,37(3):-.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