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年前,我访美回国后,曾写过一篇介绍叶蕾蕾教授艺术创造的文章,这次继续写她还是那个题目。
“你是不是共产党国家派来的?”居住宾夕法尼亚州费城的老学者顾毓琇教授,曾斩钉截铁地对我说过:“艺术家的创作要十年一变,不变没有出路。”这是概括中外成功艺术家一条发展规律。叶蕾蕾的艺术创造明显又上一层楼,她的变化使我有些难以把握,难以剖析了。年她回国参加我率领的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队,在陕晋一带共同生活了两个多月,那时就听她说要在费城的贫民区搞一项艺术活动。我只有一个模糊的感觉,她是个在艺术上不安分的人,我拭目以待。
年,我妻张平良赴美曾住过她家,回来说蕾蕾忙极了,自己出资在一个贫民窟与当地黑人一起动手,将一片废土建了一座花园,曰“怡乐村”。每天又在自家地下室配陶釉烧瓷砖做壁画,精力充沛,废寝忘食。我听了对她还难以评价,摸不着头脑。
年5月,她应我们中央美术学院和天津美术学院邀请回国讲学,她陪同老母亲一起,并带来一个只代表她前一段时期的艺术成果展览,展现着大型彩色布挂和一些手绘及版画作品,结合放映幻灯片的专题讲座。加上我们平日的交谈,我对她当时的艺术活动好似有所明了,但是还不具体,缺少感性的直接理解,心里只产生一种惊叹与佩服。
一晃六年过去了,蕾蕾仍在继续做自己的艺术,几年来获得了数次美国艺术大奖。年6月我在休斯敦接纽约乔治·索罗斯邀请前去商谈能否在美国举办传统中国民间美术展览一事,我请蕾蕾与我同往,然后在费城小住。其间除了与分别十二年的兄嫂以及友人相聚外(年我访问美国时曾见过面),就是协助蕾蕾完成她在“怡乐村”一面90英尺宽35英尺高的壁画敷色,同时我可以亲临其境了解她的艺术创作活动。
一
蕾蕾全身心投入的这项崭新艺术创作,不同于一般的视觉美术;不像一幅传统绘画一件雕塑那样可以一目了然。它是一个大的结构,平面立体造型交融其中;它是一个社区,一个人际人文关系的桥梁,是一个贯穿真善美的艺术教化领域,是一个美术家出于对人类的责任心而精心设计的崇高创造。
她走到这一步,可以说是她在美国生活的几十年里,一步一个台阶,从对艺术不断的悟性中,缓慢地并非顺利地走到这个境界的。这只能是她而不是别人,这被蕴藏着的艺术家的个性所左右,所支配。
她的母亲王润之老人不止一次对我感叹过:“我的几个孩子中蕾蕾既聪明又漂亮,却偏偏走
上学美术的道路,真是个穷命,日子过得好苦呀!”可是我却认为蕾蕾是个乐天派,而且成就斐然。别说在女性里,就是男性也难以达到她的艺术能量。
从当年在台湾作为一个毛丫头,由她的退伍将军老爸带领向国画界前辈求教开始,蕾蕾就迷恋上了绘画艺术。几年下来她慢慢地不只是掌握其表现技术,更能充分理解中国传统绘画中空灵的禅意内蕴。之所以进步这样快,是因为她同时具备台大文学系的文化修养根基。之后她迈出国门走向西方,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美术系研究院奖学金,而得到深造的机会,在东西方文化的冲撞中,她在把握,在探索,在思考。后来,生活逼迫她走向美术院校执教东方美术史讲台,这又促使自己必须扩大眼界。她充分利用了当今世界能为她提供的有利条件去进行考察、学习和尝试,她不只是钻到图书馆查阅万卷书,更去走万里路,接受直观的感受,并去进行文化历史到艺术形象的比较。由印度到中国、日本、朝鲜,从东南亚到阿拉伯,从中东到东欧,从欧美到非洲,她真正做到了在世界各地及艺术范围内的纵向横向的遨游,进而激发了她内心的艺术灵感,再走向她的艺术实践。几十年来她每个艺术层次的创造,都是她的艺术灵性的结晶。所谓艺术家创造过程中的灵感,其实就是他们对艺术思索中的悟性。没有这种艺术上的悟性,根本谈不上艺术上真正的创作和蜕变。作为一个置身欧美的东方艺术家,需要有足够的勇气去对待那些纷乱丛生的现代艺术现象。对西方人来说一切像似自然而然,但对蕾蕾却要有一颗清醒的头脑,去采取一系列的真正的反思和背叛。她确实是个敏于思考、诚于感受、勤于耕耘、精于技艺的艺术家,不是任何“主义”“流派”所能概括得了的。她真正冲破了那既成的约束,走向了一种自由。
当今艺术呈现出五光十色的多元现状,有的永远走不出传统的框架,去沿着为贵族到为政治以至于所谓的为民众,画着供人玩赏的陶冶性情的制作,而有些“现代派”则在变着戏法使尽浑身解数去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自我张狂,打着自我解放的旗号实际是对个性的污辱和不尊。这些蕾蕾都回避而独辟蹊径。
她并不轻松,而是十分艰苦的,她不只是进行着艰苦的创作,总结着经验,而且不断探索着艺术家成长的道路,走着一条无尽头的艺术之不归路。
回头看看蕾蕾所走过的足迹:20世纪60年代她完成了东方审美在西方现代化路程上的蜕变,这以获得宾夕法尼亚州大学美术竞赛特奖为标记。70年代初期她汲取印度、伊朗的艺术精华,创造富有东方情调的平面艺术构成,如:《复活节花园》《太阳神的花使》《花的殿堂》,等等。蕾蕾是可贵的也是十分幸运的,就是她在艺术品商业化的环境中避开了商品价值的龃龉与左右,走向真正的自由的艺术境界,就是说她的艺术不适合卖。到了80年代中期,她所创造的几组从平面与立体造型(sculpture)相结合,色彩鲜丽的童话世界《海底探游》《海洋世界》等作品又突破了一级台阶。那铺天盖地的色彩造型,那神话般的气氛,她尽着性子发挥,竟在开幕时自己编舞蹈编乐曲,请来舞者如仙般穿插在作品之间。她要求自己作品中的软雕塑可以让儿童们抚摸共同享乐,使欣赏者的情感融合在她创造的艺术世界之中。为此她获得了艺术最佳奖。可是她不认为这就是她的终极目的,在当今这个贫富不均、充满罪恶的人间,自己的艺术简直是一种梦幻,是逃避,虽然它反映了人们精神上的向往。蕾蕾在艺术追求上并未得到满足,“它还不是这个”,而艺术创造上的那个又是什么呢?如何体现如何达到?她陷入深思。这是年以前的情况。
也不知是偶然还是早有预见,蕾蕾每次急忙经过费城贫民区,见到那些被社会淘汰和遗弃的一群,便产生出无可名状的揪心。她问自己,艺术对他们这些社会底层的男男女女的意义何在?而当今每一个现代化发展的城市,旁边都伴随着一些淘汰的地区,成为城市灾难。难道他们甘心吸毒卖淫,暴力犯罪?他们就不要求真善美?他们就没有艺术上的创造力?他们就没有人的正面尊严吗?这些不公正的感觉一直压在她的心头。
蕾蕾感到自己的艺术生命不应该沿着世俗的成见去经营,去做那种锦上添花的粉饰、无病呻吟的徒劳、自我表现的张狂、标新立异的造作以及那种追求不见人间烟火的禅意,她都予以否定。她想勇敢地去面向社会的底层,从那里获取艺术启示。她跃跃欲试了。
二
蕾蕾在费城北区选择了一处废弃的三条住宅小街,街两旁屋倒墙塌,水电断绝,像是一个死去的世界。偶尔会发现几户房屋里尚有人居住,蓬头垢面给人一种恐怖感。这一带就是典型的通常人们要远离躲避的黑人犯罪区。而叶蕾蕾还是一个女子,却要单枪匹马入曹营了。她要将这里命名为“怡乐村”。
开始双方都以惊慌怀疑的眼神相对,随着时间的延续,他们慢慢相容相解了。蕾蕾首先决定在一面高大的山墙旁边的一块二三十平方米的沿街空地上,做第一步的创造,建立一座花园。这里瓦砾垃圾堆积、杂草丛生,夜晚是抢劫犯罪的最佳场所。
她发动当地的流浪儿们一同动手清理现场。她要在那面山墙上画壁画,在“花园”中央创建一座彩色雕塑,修甬路铺草坪做花坛,移花植树。她早去晚归,穿上工作服与黑孩子们共同劳动,要创一个人间乐园。中午她带上一定数量的吃喝与大家同享。同时她跑市区城建部门要求援助。拉走堆积如山的垃圾,运来种植花木的好土。蕾蕾的真诚努力感动着周围上下,并唤醒了一些醉汉和吸毒者,还有一些孩子的母亲们,引发起他们爱美之心,过来参加蕾蕾的创造计划了。挖坑运土,和泥搅沙,动锨动镐。晚上蕾蕾回家在自己的地下室用一座电炉烧制彩色瓷砖,白天运到工地去做镶嵌雕塑和壁画之用。
这个时期她带领大家做雕塑,画壁画,建花园,是在完成费城美术学院教课任务以外的业余时间和假期而做的。万事起头难,她加倍劳动,为了早日建成她计划的“怡乐村”中第一个成果“怡乐园”,虽然人累得更瘦了,但内心却无比兴奋与喜悦。
正值她为“怡乐村”全力以赴之时,听到我将组织黄河流域民间艺术的研究,便毅然决定回国参加我率领的“黄河流域民间艺术考察”队。那是年8月至11月第一个行程,使她更增强了“艺术真正的生命力在民间”的信念。而且不只是在中国的民间,也在全世界的民间。她回到美国以加倍的热情继续投入她的“怡乐村”创建工作。
她骑虎了,上架了,并且下不来了。她必须为自己设计的艺术蓝图干下去。她的薪金、奖金用完了,由她的兄妹们给予支援,同时迫使她去向社会和政府求助。
她用超人的能量“跑断腿磨破嘴”地去宣传自己面向人生面向社会的艺术主张。一点不错,蕾蕾的艺术主张是从理想走向了现实之路。她认为自己的艺术创造必须受益于民,必须于社会有利,而且受益于那些真正渴望艺术的社会底层。
有一次蕾蕾在一个会议上为了求得理解与赞助,刚宣讲完自己的艺术宗旨后,一位老太太
跑上前来问她:“你是不是共产党国家派来的?”使得蕾蕾大笑不已。
当她越深入这块贫民区,面对那些破碎的家庭,那些无辜的妇女、儿童,以及某些出狱者们,一双双深藏着智慧光泽又善良的眼神,她感慨万分。这种被社会和时代的遗弃并不公平,罪恶不在他们。叶蕾蕾陷入了一种痛苦,她知道自己没有三头六臂,她身单力薄,力不从心。可是艺术家的良心与责任感促使她又必须去尽力做些什么。她鄙视那些打着艺术家的名号去玩弄于民无益的游戏,轻蔑那些玩世不恭故意宣扬以丑为美的欺骗,憎恶那些用嬉皮笑脸的态度将自己的所做所为美化为崇高的艺术。蕾蕾认为将这些摆在她所面对的现实前,那才是真正的一种罪恶与毒瘤,他们所做的是对纯洁艺术的污辱与强奸。而她自己所能做的,只有正在走着的这条于心无愧的艺术之路。
三
叶蕾蕾走上了一个不断加码的艺术扩张的境界。她要将“怡乐村”里所有废地空间清理干净,化腐朽为神奇,使它变成一座艺术花园。她做完“怡乐村”里第一座“怡乐园”,接着做第二个“天使巷”,还有公共菜园、“静思园”“梦幻园”“护使园”“安家园”“观景园”,等等。所有这些花园中都要有镶嵌壁画和装饰图,还有雕塑。她要动员本地区居民一起动手创建新家园。为此她利用废屋改建教室建立学校,通过音乐舞蹈、诗歌绘画的教育,使黑人的孩子们增强自信心,启发他们的艺术创造力,引导他们懂得美和爱。并通过社会上的电视报刊宣传渠道去吸引志同道合者以求得支持与合作,共同来实现一个试验性的艺术实践和构想。她所做的不是慈善事业,而是通过艺术去唤起人们的艺术情感,通过这种艺术实践,使人与人把心打开以诚相交,从而产生美好的效应。它是一种回应的艺术,它是一种真正的艺术创造。
年以前,蕾蕾是利用假期和业余时间来做那一切的,因为她必须到学院去任课。年后她干脆将全部时间投入自己的艺术计划之中。大量的工作压在她那弱小的身上,使她疲惫不堪。
经济来源也使她捉襟见肘,自己一点积蓄以及同胞兄妹们的资助都成了杯水车薪。
她必须以理直气壮的心态,向国家政府有关机构,向社会上的基金会申请帮助,求得资源,使取自于民的金钱回归于民。
她装修一栋废屋做办公室,添置电脑电传设备,日子越弄越红火了,家业也大起来了。所有这一切,都是为了一个目标,将“怡乐村”建得更完美,实现她这一富有创造性的艺术宏图。
申请资助并非易事,那是既费精力又费时间的一门学问,它构成了美国社会的一部分。给予者要认为给予值得,有意义,接受者还要坚守信用,去完成该做的,资助才有可能成立。这里存在着一个信誉的纽带。要敲开这些可资助者的大门,叶蕾蕾要用很大的力量去钻研这门学问,以求得自己艺术创造的逐步实现。
在美国,一个东方有色裔族,又是一个女艺术家,要在众所周知的城市贫民区,去与那些被歧视被遗弃的黑人一起合作,要实现自己的艺术愿望,并且得到回应,这对所有现代人而言,都可能是一个新的天方夜谭。可是叶蕾蕾却一步步一件件在实现着自己的艺术设计。
不相信吗?走过来看看。这几年,这座“怡乐村”简直变成了费城的一个旅游点,人们在一个当年既污秽又恐怖的被废弃的黑人区,见到了彩塑、大型壁画、花园、学校……更重要的这是艺术家与当地男女老少一起动手而创建的一切。在这里再也没有恐怖与脏乱,有的只是一股乐观的元气在升起,使参观者面对这个奇迹惊叹不已。
四
宣传媒体的介绍和几项艺术大奖的授予(有的是美国最大的艺术奖),以及蕾蕾遇到一些真诚的支持者,使她备受鼓励和鞭策。
事物哪能是一帆风顺,善良美好的情操并不可能一唤即临,而且牢固永存。用艺术的力量唤起弱者的自信心,也就是在吸毒者、卖淫者、暴力者以及流浪汉、流浪儿身上所产生的自信心是时来时去的。改变人心的工作,是多少世纪以来包括宗教在内的努力,至今还是个未完成的工作,何况微薄的艺术力量。但是蕾蕾认为做总比不做好,她坚持着,苦乐就在其中了。这是她的艺术观,也变成了她的人生观。
我亲眼见到她走在“怡乐村”里与人们的亲切关系:
一位黑人妇女向她打招呼:“哈,蕾蕾叶,菜园的瓜菜该收摘了。”
一位瘦高个子黑人男子向她诉苦:“我刚收拾好花园里的垃圾,又有人乱丢废纸了。”“那你就劝他今后要爱护大家的劳动。”
她对另一位黑人男子说:“昨天你买的油漆不对,今天去换了,别忘记。”我对蕾蕾说:“此人既魁伟又漂亮。”她告诉我说:“他有病,干活不能太累,曾因贩毒坐过牢。人很好,你看他多厚道。”
一群黑人孩子过来与她亲昵,她要他们别忘记下午到前面新建的花园种花,有电视台来录像的。又嘱咐几个小女孩四点钟要排练舞蹈节目,要听老师的话,好好表演。对几个大一些的孩子,邀请他们跟她一起画壁画,要他们画下部分的鱼和鸟,还有水纹,等等。
另一个孩子来告状说:“前天种的花被孩子偷去当‘父亲节’的礼物了。”蕾蕾听了拍手大笑:“好啊!你们有父亲了(因为在此居住的孩子大都家庭不完整)。”
蕾蕾在这里变成了“怡乐村”的大“酋长”,人们尊敬她,因为她在用艺术一点点地改变着这里的面貌。
我哥哥在费城居住近五十年了,是位基督教传道人。他告诉我说蕾蕾好有名,唐人街那幅《太阳颂》壁画是她的作品,报刊电视台常介绍她在贫民区的活动。
是的,连当地的州、市政府都重视她,常请她出席一些有关会议。比如我遇到她参加匹兹堡废矿区的改建计划会议,州政府请她与几位科学家一起前往匹兹堡调查研究,要求做出可行的建设方案。
年12月她利用一笔奖金,做了一次非洲之行,共三个月从东非肯尼亚到西非象牙海岸,然后到中非的马里,最后她选中了肯尼亚首都城外一个贫民区Korogocho进行她另一个艺术创造。贫民区有十万人口,都住在一个极大的垃圾堆旁,贫穷与疾病共存。她将一座又穷又破的教堂,及其灰土弥漫的院落中的墙壁改观了。她与当地人一起画了三幅大壁画和装饰图样,又与当地一位雕刻艺人合作,创作了七个保护神的木雕,采取中国古代墓俑与肯尼亚风格相结合,安装在一座土窑上。临走她将剩余的钱全部捐了出来,只要她能见到那里的穷苦人脸上出现一丝的欢乐,一切都满足矣。这就是她所创造的另一件艺术作品。她根本不在乎当地宣传报道以及驻那里的美国大使夫人如何赞扬。
她从一个试点开始,建立起来经验与信心,还要不断地做下去。她建议我与她一起回到国内的西北省份,选一个贫困农村,与当地农民合作,进行一次艺术的创造,也可以结合开发当地的民间艺术让当地居民获利。我认为这个设想迟早会实现的。
据我所知,年11月底,她又要飞往非洲再做一件艺术创造。
她真是一个不甘寂寞的人。
五
叶蕾蕾在费城北区所创建的“怡乐村”,屈指算来近十年了。其间她做了大量辅助性劳动,如开垦公共菜园、办刊物、办学校,进行了无数次的演出和有一定数量和质量的美术创作(她还想以此开发成艺术商品,作为自给自足的经济来源)。外观成果,我们可以看到富于浪漫色彩的“怡乐园”,园中心是以一组立体彩塑为主干,被花坛树丛围绕着,以三层楼高的巨幅壁画为背景,前面设一演出舞台,对面是一方草坪。壁画是一大神鸟展翅和彩虹覆盖着群山大川,群鸟飞翔,鱼儿畅游,强烈色彩烘托出一片生气勃勃的景象,可称为“光明颂”。
“天使巷”是两组颇具民间造型情趣的一尊尊天使造像且涂以浓重色彩的镶嵌壁画,有西方的宗教气氛,别有味道。“天使巷”通向“梦幻园”,也是由花坛环绕着中心的一组雕塑。
与“怡乐园”隔街相望的“静思园”的中心建一个三四层圆坛,周围以锯齿形白墙衬托,一面高墙上镶嵌着大幅壁画,一树白花统一在蓝色调子中,颇有伊斯兰风格。壁画主题明显以生命树为寓意,象征万物的兴旺成长。据蕾蕾介绍,锯齿形的围墙是受非洲马里原始建筑的影响。“护使园”和“安家园”正在进行中。
这一切都是蕾蕾的精心创作,但是其建成又都是与当地居民们一起制作的,这是她一定要坚持的,因为她要带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和汗水,来共同创建自己的家园。意图是既创造了外观的美化又能塑造和改变人们的内心。正如庄子曰“唯止能止众止”,也可以说“唯爱能爱众爱”。用她那颗爱心通过美的创造,使众人也能感染到美和爱。她的播种虽然微薄,但是却有成果,有价值。
西方艺术“大师”,可以花二十年的准备与集资,最后去完成一项包装德国的国会大厦,使一部分人叹为观止,可能下一步会包装整个柏林或德国,可谓壮观。在如此多元化的艺术世界里,蕾蕾仅花了十年工夫在美国一个城市的贫民区,建起了她的“怡乐村”,即她心中的“伊甸园”。她的非洲之行、中国之行,各有所好,因而也各有千秋,只是分量有轻重之分罢了。
历史上曾经将艺术附属于宗教、政治之下作为工具,就是因为艺术具启迪陶冶人们心灵的作用。这本是艺术的传统使命。蕾蕾要自己的艺术去对社会,对人类赋予责任。她不回避这一手段,因为她的艺术纯属艺术家的个性体现,是艺术家主动的情感活动,没有其他的附加条件,角度取向不同而已。
她无力解决社会上无家可归、吸毒、犯罪、贫穷等社会灾难,但她认为人与人需要沟通,需要支持与鼓励,需要善良的同情与帮助,需要激发人的创造力,给予人们希望,去加强自信心,一句话“需要真善美在生活中体现”。相信艺术的医疗力量,因为这都是消除社会的病毒和黑暗所不可缺少的。
叶蕾蕾对社会和艺术二者,有着难能可贵的见解。她认为当今世界,由于科技的发展所形成的社会的竞争,必然带来社会的分歧,而且社会的淘汰性就大。因而在一个特别发展的城市旁边总要伴随着被遗弃的地区。自暴自弃等心态增长的结果就是贫穷、抢劫、犯罪等现象接踵而来,鄙视与成见则更加深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感,社会必然向着畸形发展,不公平的案例会层出不穷,创造力被埋没,人间苦难恶性循环,更不用说战争带给人们的灾难和罪恶了。只依靠微不足道的慈善救济无济于事,宗教也难以单独去完成所希望的目标,它需要全社会自上而下,从左到右全面行动,艺术在其中应该有它的最佳位置,只要去做就必然产生回应。
艺术本来产生于民间,后来进入上层,并受宫廷、宗教、政治的主宰。西方从文艺复兴始,中国早到隋唐,强调艺术个性创造,促进了艺术的人文价值的发展,欣赏性普及了。可是艺术发展到了今天,尤其美术造型这部分,一部分“前卫”艺术家强调个性、自我,实在有些过分了,因而走向极端的自私,甚至到了既不尊重别人也不尊重自己,以丑代替美,进而污染环境的地步。艺术应该回到它应有的位置上来,让它在社会中起它应有的独特作用。艺术就是生活,是生活里最有尊严的一部分,是发挥最美好情操那一部分,是于人人有益的那一部分,是永远与真善美分割不开的那一部分。这就是叶蕾蕾所把握的,所追求的,也是她在西方国家里生活几十年所反复思考与比较而获得的认识。回顾叶蕾蕾走过的历程,持怀疑态度的可以理解了,看看她这十年来所创造的“怡乐村”以及非洲之行的成果,即便保守的人也会产生认同感了。
当然,不是说她做得已经完美无缺,而是我们可以从她所创立的“怡乐村”,看到在艺术与人文结合上,她创造了一条新路,给我们树立了一个典范。关键不在于她所创造的艺术是否完美,而是叶蕾蕾的艺术生涯是那么与众不同,在艺术领域里她是个创举,并得到了相应的证实。
她使我们开阔了眼界,可以从各种狭隘的艺术框架中获得解脱。我们为处在西方的中国画家所作出的成就由衷鼓掌,为一幅画拍卖数百万的突破我们应鼓掌,为列入世界几大画家行列者鼓掌,那么对叶蕾蕾的成绩,不是应该掌声更响亮些吗?因为她在美术领域里做到了真正的创新。
祝贺叶蕾蕾,祝贺她不断在“怡乐村”中成长的自信心与朝气。
年秋
蕾蕾的艺术观是与贫苦人民的结合,因此要与贫民、灾民甚至罪犯一起创造,她认为那里更需要真善美,艺术在那里更有价值,她不满足艺术只是个人自我的发泄,艺术不只是在博物馆、画廊和展厅里。
——《从怡乐村走向世界》
?《我为主》:作者:杨先让,曾获美国休斯敦大学亚洲艺术部文化奖、全美华人教育基金会终身艺术成就奖、中国文联第11届造型表演艺术成就奖等国内外大奖,并被英国大英博物馆、中国美术馆等机构和个人收藏。90后刚刚步入这个世界,杨先让退休了,此后十多年,他在海外宣传中国的民间艺术。在对比、审视了中西艺术后,他在与温家宝总理的通信中提出中国艺术、中国艺术家要以“我为主”。杨先让在超越时代与地域的立足点上涌出的切身体会,带领我们站在历史的高处思考中国艺术的当下与未来。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参与评论评得越好
就有可能获得《我为主》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书房记有赞店
书房记
13
书房即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