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癜风治疗 http://m.39.net/pf/bdfyy/白癜风初期图片 http://m.39.net/pf/a_6856181.html
作者
长弓手地鼠影评人,游戏策划
年,还叫“广播公司”的哥伦比亚首播了一部电视电影《蜘蛛侠》,就此拉开了这个漫威IP改编成电影的序幕。
但年之后到现在,“蜘蛛侠”这个IP在一群人的手上不断地转手。就算现在漫威影业能够重新在荧幕上呈现蜘蛛侠的模样,但实际将攥在手上的,也只不过是从索尼影业旗下的哥伦比亚电影公司拿到的拍摄权和改编权罢了。
别问,问就是索尼大法好
在这期间,蜘蛛侠从托比·马奎尔变成了安德鲁·加菲尔德。
玛丽·简则换了两版角色,第三版索性不出现玛丽·简这个家伙,直接换成了一个缩写叫mj的酷女孩。
如果我们将蜘蛛侠电影分为三个阶段,年到年的蜘蛛侠三部曲,马克·韦布拍摄的《超凡蜘蛛侠》,以及到现在我们看见的,回归漫威宇宙的蜘蛛侠。
重新审视这三个阶段,我们不仅能够看到哥伦比亚电影公司,以及超级英雄电影工业编剧和工业上的一种进步。我们也同样能够体会到,作为超级英雄电影,“蜘蛛侠”这一IP的特殊性,以及可能成为他的版权被几经转手的原因的蛛丝马迹。
1
相比起版《蜘蛛侠》,《蜘蛛侠·英雄远征》已经是十分成熟的作品了。
我们能够看到公式化的漫威电影标准的“角色中心制”,这是一种现在超级英雄片编剧喜欢使用的一种编剧技巧。故事本身一定会以主角角色的情绪变化和认知变化作为引导,角色一旦克服或者领悟某种东西之后,紧接着便会给予他一个可以展示自己领悟的内容的空间。
而相对于其他超级英雄而言,彼得·帕克由于他特殊的年龄性,电影还会很传统的展现一种“属于高中叛逆孩子的成长”作为整部电影得到观众赏识,共情的公式化部分。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类似“奇异博士”的幻象戏码被重新搬上了台面。尽管电影在片子三分之一的阶段便告诉你,所有的战斗都只不过是幻象,一切都是史塔克工业的遗留问题。
但事实上,电影在表现蜘蛛侠被幻象击败的部分时,所采用的手法依然是老式异能超级英雄常用的“心灵幻境”套路。当然,毕竟是漫威电影工业,只要表现的效果足够合理,围绕着角色中心创造的剧本足够打动观众,这样的幻象剧情设计也不会太过于影响观众的观感。
本片中的主要矛盾,或者说观众在中后半段经常听到的台词,一定不会是传统的蜘蛛侠电影里那种路人视角的“看,是蜘蛛侠”,而是大量的,不同语境不同情绪下的,“伊迪丝”这个单词的发音。
这部片子中,双方的主要矛盾从一开始的“一个不想工作,一个阴差阳错”变成了“伊迪丝的所有权争夺战”。所以对于失去了钢铁侠这一慈父的彼得·帕克来说,这部电影也不是什么“彼得·帕克的斯塔克工业继承指南”,而是单纯的“伊迪丝增强现实眼镜使用说明书”。
戴上即可变成托尼·斯塔克,不论是外观还是能力
尽管在伊迪丝的自我介绍中,这幅眼镜拥有调用所有斯塔克工业技术装备的能力,但导演却缺乏想象力的用遮天蔽日规模的无人机,来创造幻象欺骗所有人成为超级英雄,并且反派团队还是一帮斯塔克工业或者被斯塔克工业影响的人组成的“DedSec”。
以及为了戏剧性一定会将看似正义的团队领袖进化成恶魔的反派角色塑造。这一切都不由得让人思考,是否托尼·斯塔克自我牺牲之后,史塔克工业就真的什么人都没了?
但不得不赞誉的是,成熟的特效制作,紧凑的剧本安排,以及一贯的对蜘蛛侠这个形象和文化的了解,促使了这部漫威超级英雄电影有着一如既往的漫威超级英雄电影的成功。漫威电影工业已经不是《超凡蜘蛛侠》或者版《蜘蛛侠》那一副不成熟的电影编剧们撰写剧本的水平。
漫威电影工业的《蜘蛛侠》非常清楚观众想要在大荧幕上看到什么,也非常清楚彼得·帕克在荧幕上应该呈现出什么样。
摆脱了以往纠结玛丽·简到底死不死,挚友到底怎么错怪了自己的蜘蛛侠有了更大的广度和深度,也确实走出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蜘蛛侠电影的套路。
2
但这就为我们引来了另外一个问题——我们现在对超级英雄电影熟知的一句著名台词——“能力越大,责任越大”实际就出自蜘蛛侠电影。
但事实上,从超凡蜘蛛侠开始,“能力越大,责任越大”的负担感已经逐渐被淡化。漫威电影工业的蜘蛛侠三部曲,已经将蜘蛛侠电影的核心转变成了“如何成为一个好邻居超级英雄蜘蛛侠”。
可即便如此,失去了慈父般的托尼·斯塔克,又被人抹黑是超级英雄凶手的“彼得·帕克”真的“减负”了吗?作为一个高中生,一个比所有的超级英雄都年轻的高中生,他的“能力”真的承载了与之相对等的“责任”吗?
为了解答这个问题,我想为各位引入一种我自己创出来的观点——我将这个问题的答案称呼为“彼得·帕克魔咒”或者“彼得·帕克式魔咒”。
当你翻开现代编剧教材,比如《编剧的艺术》或者麦基的《故事》时。一个几乎如同至理名言的元素一定会写在书中——冲突。
冲突是塑造角色的最基础要素。一个好的角色,就意味着他会有很强的冲突表现在观众面前。他或许是个超级英雄,但他可能某些方面软弱,或者脾气暴躁,或者性格古怪。这些都与“超级英雄”这个正面形象有所冲突,但就是这种冲突,才不至于让超级英雄呈现出一副美国经济大萧条时期出现的电影《超人》那样假惺惺的正面角色。
所以我们会看到,钢铁侠作为复仇者联盟中的“感性代表”的同时,他却拥有着超高的智商,过人的危机处理能力,对科技的无限追求。
但另一方面,美国队长作为冰冻了65年的美国翘臀,对于科技对于现代社会规则一无所知的人,却在遵循规则和领导队伍上体现出了极强的“理智”感。这是与人设本身产生的冲突,也是构成他们两个角色能够放在电影里作为欢喜冤家存在的一个重要原因——他们自身就是一组冲突。
那么,彼得·帕克的冲突体现在哪儿?
首先,我们所明白的是,彼得帕克是一个高中生。显然他不是淀真嗣那样的阴郁高中生,彼得帕克是倒霉,糟糕,但角色形象十分正面的好人,电影多次强调了“好”是这个角色的软肋。
这种“查理·布朗”式的好人形象就意味着,他一定要遭遇足够糟糕的事情作为冲突,来表现出这个角色成长的特性。我认为这可能是蜘蛛侠电影版权几经转手的原因——因为在当时的观众很难接受一个没有好结局的超级英雄。
如同《蝙蝠侠·黑暗骑士三部曲》般的黑暗一定不能够被套在蜘蛛侠身上,所以任何一个编剧在接手蜘蛛侠这个角色的时候都会感觉到头疼——怎么创造属于蜘蛛侠的冲突,既能够让观众满意,又能够体现出冲突感。老版蜘蛛侠给与我们的答案是——彼得·帕克在面对纽约市的盗抢罪犯上几乎所向披靡,并且大事儿小事儿都会管。
但唯独在面对与朋友相关的问题上,蜘蛛侠会表现出一种“困难”和牺牲。这也体现在玛丽·简这个角色上。玛丽·简最终都会知道蜘蛛侠的真实身份,而知道真实身份后的玛丽·简也一定会因为蜘蛛侠而牺牲。
比自己富有无数倍的挚友家的公司是自己能力的提供者,但挚友的父亲却是一开始的反派。而当挚友的父亲死于自己手上之后,昔日的挚友一定会与自己反目成仇,发誓一定要消灭自己为父亲报仇。
丝毫不care自己的父亲到底是正义还是邪恶的一方。这便是一种“彼得·帕克式的魔咒”,一种源自基本戏剧冲突理论,无法避免的一种魔咒。
所以我们会看到,《蜘蛛侠·英雄远征》中的冲突,除了自己想要成为正常高中生的诉求之外,还有关于托尼·史塔克本身,以及“复仇者联盟领袖”的冲突。而势必,彼得·帕克在处理这个冲突上,也面临着“彼得帕克式魔咒”的痛苦——你看他最后不是为托尼背锅了不是?
所以在现代的编剧语境和观众喜好下,“彼得·帕克式魔咒”变成一种可控的概念。蜘蛛侠必须摆脱以往无所不能的情况,作为一个孩子他需要有人引导。而作为一个高中生年龄的超级英雄,他也需要经历自己的抗争和成长。
彼得·帕克式魔咒已经不再是一种“蜘蛛侠这个角色身上必定会得到的一种缺憾”,而是“蜘蛛侠成长为一个能够独当一面的漫威超级英雄应当经历的考验。”在完成这套考验之后,彼得·帕克将成为一个真正的漫威复仇者,一个看上去不再单纯,而是真正拥有超级英雄特质的超级英雄。
但对于我个人而言,这可能会是一种牺牲。
中国文化中喜欢将忠肝义胆,行侠仗义的人称呼为“侠”,但在武侠小说之中,“侠”本身又是一个纠结的个体。现在的武侠小说喜欢将“快意恩仇”当做一个词来写,而忽略了“快,意,恩,仇”这个词汇拆成四个字之后表达出来的含义。
快,可能是快人快语,行动迅捷。意,可能是意气奋发,也可同音为义,讲述一种情义和侠义。而恩和仇,则是作为武侠角色的一种冲突范式,对谁有恩,对谁有仇。当恩和仇作为一组冲突组存在的时候,角色的故事才会让观众有所共情,牵肠挂肚。
对于笔者来说,“彼得·帕克式魔咒”正是这样的一种“侠”的意义。蜘蛛侠本身已经脱离了作为信条的“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而是一种超过这个年龄所能承受的一种“成长”,成为了他的世界里的大侠。而漫威电影工业的进步,势必最终会摘去“彼得·帕克的魔咒”这一特质,使得他成为一个完整的超级英雄而并非是一个有缺憾的“侠”。
对于现代电影工业而言这确实是一种成长,但对于蜘蛛侠这个角色存在之处的戏剧特征来说,这却是一种牺牲。而等到蜘蛛侠确确实实继承了斯塔克工业的时候,小蜘蛛也就不再成为那个小蜘蛛,而是一个成熟的,斯塔克工业的继承者。这或许是一件好事,毕竟漫威电影工业需要有人从他的手上“接过伊迪丝”。
3
蜘蛛侠和蝙蝠侠,作为两种超级英雄电影剧本“意识形态”般的极端,在美国超级英雄文化中拥有着非常大的受众群体。有些人喜欢蝙蝠侠,因为布鲁斯·韦恩在罪恶丛生的哥谭市,凭借一己之力,在多次险象环生的境地中拯救一个深陷犯罪泥潭的城市。
但也有人喜欢蜘蛛侠,因为蜘蛛侠呈现出一种“人们的好邻居”一样亲和的超级英雄。他让纽约人民的生活变得十分安全,每当遇到困难,蜘蛛侠永远会第一时间赶来。
这两种极端的超级英雄意识形态也注定了他们在“冲突”上的安排会有所差异。蜘蛛侠拥有的“彼得·帕克魔咒”是编剧希望观众能够共情这样一个高中生,并从中看到自己的幻象,从而喜欢上这个角色的方式。
而蝙蝠侠的存在则是希望给任何深陷泥潭中的人一种希望,并认定自己只要足够坚强,克服困难,就一定能从泥潭般的哥谭市获得新生的激励。
我们童年的时候的幻想注定我们热爱的超级英雄能够惩奸除恶,克服困难走向完美结局。那是一种源自我们内心对正义和公平这一通过教育或文化价值观传达所产生的一种想法。
但另一方面,当我们走向各行各业,接受各种各样的挫折与压力时,以往的超级英雄并不能够让我们得到满足,我们更希望看到另外一种英雄——他并非是无敌,他有弱点,有牺牲。
这些弱点能够唤起我们的共情心,能够让我们同情超级英雄本身,拉进我们与他的距离感。尽管我们需要接受一个并不完美的好结局,但多数情况下我们都能够在这种结局上会心一笑。这并非是电影工业自我进化的结果,也不是每个编剧都需要选择的必然项。
也许,对于电影工业,对于蜘蛛侠,对于观众而言,这都是一种属于我们三者之间的成长。或许这才是这个新时代,超级英雄电影的一种特殊语境。
不知道还有多少人记得语境同样特殊的全民超人汉考克
但不管怎么说,从漫威工业,或者托尼斯塔克手上接过伊迪丝的小蜘蛛,从现在开始,也将正式面临属于他的“彼得·帕克魔咒”。而在现代漫威电影语境下,“彼得·帕克式的魔咒”,不过也只是个需要克服,且可以克服的困难罢了。
在文章的最后,我想留给诸位一个关于本部电影的讨论——为什么这部电影的英文原名副标题叫做“FarFromHome”。如果仅仅只是对于前作的最后,索尼影业logo出来后写着的“蜘蛛侠将要回归”,就将电影的名字取成这个,那显然是有些大动干戈。可究竟为什么,这代表着什么。笔者本人在评论区期待着各位思考的结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