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小学生发现教材中错误所想到的

后生可畏——小学生发现教材中错误有感

近几天,小学生指出教材中错误冲上了热搜。上海的吴叶凡在开学的第一天拿到二年级第二学期美术新教材时,发现有一幅熟悉的插图。教材中文字注释是:《树叶》现代陶艺作品。吴叶凡小朋友却深感疑惑——这不是海百合化石吗?自己在自然博物馆曾经见过的啊!第二天,其父亲带着吴叶凡小朋友亲自又去了趟上海自然博物馆进行求证,发现确实是书本配图出了问题。随后,吴叶凡就此问题向出版社进行了反映,很快得到了出版社的回应,出版社非常肯定小朋友的做法,并赠书感谢!

无独有偶,沈阳的7年级学生崔宸溪发现英语教材中讲解蜜蜂时,上面却配了食蚜蝇。食蚜蝇与蜜蜂外态接近,但细心的小崔解释道:“其实区分它们也挺简单的,就是蜜蜂有两对翅膀、食蚜蝇只有一对……蜜蜂的触角很明显,食蚜蝇的不明显。”随后小崔同学把自己的发现反映给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社方给予肯定回复,并准备及时进行修订。

这方面的例子还不仅限于此,教材是组织教学活动的主要媒介,其科学性不容出现差错,编辑教材人员应该涉猎广泛的知识、求证,减少出现纰漏,把错误降低到零。

对于这些问题发现者,他们几乎都是小朋友。由此可见,小朋友后生可畏!教材我们都看到了,为什么我们没有发现其中的问题呢?因为小朋友有好奇心,敢于批判的锐气!这是难能可贵的,成年人有成年人的思维,局限了他们很难发现问题,即便发现问题也会自我否定,不敢质疑。

请保护每一个孩子的好奇心吧!只有这份好奇,才能让孩子拥有发现的潜力,不要想当然,不要自以为,而应是以科学事实为依据,敢于批判,敢于质疑,这正是科学的精神。拥有好奇心,是探索发现的前提,没有好奇心,就没有探索的欲望。除了好奇心,善于动脑子思考,这便可能促进科学的产生。牛顿被落下的苹果砸了下脑袋,好奇心与思考促成了“万有引力定律”的诞生;阿基米德在浴室里洗澡发现漂浮感,好奇心与思考促成了“浮力”的产生;帕斯卡看到树杈中的蜘蛛网,好奇心与思考促成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刻画等等。

请善待每一个爱思考,保持好奇心的孩子吧!说不定他们长大后会搞出惊世骇俗的发现哦!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zhuzx.com/xaly/1083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