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来自开展全国幼儿园优秀课程案例征集评选活动。作者:深圳市龙岗区八仙岭幼儿园韩明连。
昆虫总动员
#01
第一章寻找昆虫
主题开始前,我请上山的老师帮我留意山上昆虫的数量,结果不尽满意。我又询问家长平时在山上是否有留意到昆虫,结果没有一个人回应我。其实,这个时候我有点慌了,主题的主角不出现,可如何开展主题?从幼儿园远眺,远远可以看到满山的春意,让我联想到新生,一时间顿悟,原来昆虫也还没出生呢!于是,我将主题目标先转向了虫卵。每一件事物都值得去观察和探究,每一个事物都值得去等待。年前,我就为王小丫买了昆虫工具箱,想着先试试!试着试着,二年级的哥哥、五年级的哥哥也跟着兴奋起来。我们在山上找到了一颗七星瓢虫,可惜死掉了,接着我提醒他们在土里或者叶子上多留意一些,五年级的哥哥看到了一直蝈蝈,吓得在那叫起来,我提醒他手里有工具,根本碰不到虫子,他这才放手大胆地去抓,接着我们又找了蜘蛛和蚂蚁。最新奇的是,我们找到了一种卵,他四周有20条腿,我原本以为是只虫子,仔细一看,很多虫卵已经破茧而出。于是,我猜测这是一种寄居在母体里的虫卵,就像螳螂妈妈要吃掉螳螂爸爸才能产卵一样,我告诉孩子:“如果是这样,这个母亲可真是太伟大了,我们还是要尊重他们这种繁衍习性”。新学期总是要开始的,尽快前期资料已经做得很充分,我还是会有一些担心。第一周的课程引起兴趣,自然引入。第一周的晨谈我问孩子们:“你们知道什么是昆虫吗?”平时最爱动的李子牧说:“特别小的。”张博瑞说:“有两个触角。”凌曦说:“他有翅膀。”房炜皓说:“他可能有一点毛。”刘子阳说:“蚂蚁是昆虫。”葛宇乔说:“萤火虫的尾巴上有东西,会发光。”吴悠然说:“有些事刺刺。”我说:“是的,你们所有人的答案加起来都是昆虫的特征,昆虫的身体由三部分组成,头、胸、腹。你们认识哪些昆虫呢?”郑伊洵:“毛毛虫。”刘邦佑:“七星瓢虫。”邱宸昊:“萤火虫。”何家昕:“蜻蜓。”高泳仪:“蝴蝶。”钟佳蕊:“蚂蚱。”刘梓阳:“蚂蚁。”房炜皓:“竹节虫。”听到他们的回答,我知道他们做足了功课,作业单完成了一些前经验的积累。接着我们验证了几只昆虫,发现昆虫确实要满足三个部分,接着,我们带上放大镜和雪糕棒以及捉虫工具出发了。孩子们很兴奋,我告诉孩子们放大镜该如何使用,雪糕棒的用处,我们尽量不要用手抓动物。我们首先来到保安亭后面的小花园里,这里是我的预设基地,我们提前三天在这里摆放了腐朽的木头,糖果,喷洒了大量的水。果然,孩子在这里发现了小蚂蚁和蝴蝶,还有其他多节爬行动物,虽然不是昆虫,我也鼓励他们去观察,孩子的热情随着小昆虫的出现高涨起来。我们围着幼儿园大操场绕了一圈,孩子看到了蝴蝶,兴奋的扑过去,孩子们为了找到虫卵,爬上了树梢,为了找到昆虫,聚集在一个小水坑里,翻找,确实在这里找到一只淹死的大蚂蚁,但是后续没有太多的发现,我们将目光转移到大门口大片绿植。我提醒他们有些昆虫喜欢潮湿的角落。我试着搬开了第一块石头,孩子发现了很多蜗牛,我们商议可以带几只回去,但是还是要找一些昆虫,于是,孩子们自己开始搬石头,一个搬不动,好多孩子过来合作搬石头,终于他们抓到了蚂蚁和蜘蛛。马上到午餐时间啦,我们准备回去,临走前,我问孩子们:“昆虫们中午吃什么呢?”孩子们想到了草、露水,于是她们在草丛里剪了一些草装到昆虫养育箱内。第二天,第二组的孩子也迫不及待的出发了。他们更加专注于寻找,拿着放大镜,不愿意放弃每一个角落,他们一起翻找石头,一起观看昆虫,一起分享喜悦,就像自己发现的一样,成就感暴涨。凌曦在青草上找到了一只蚂蚱,我们用捉虫器很好的捉住了它,并小心翼翼地放入昆虫盒内。孩子着急地说:“我没有看到蚂蚱呀!”我告诉他们蚂蚱有自己的保护色,也是绿色的,你要更加仔细地观看。果然,有几个叫了起来。孩子们还不想回去吃午饭,我说:“那我们再去小区那片小花坛里看看吧!”孩子们不约而同地答应了,他们爬上了台阶,仔细地翻找着,邱宸昊突然大叫:“我发现了一只死蝴蝶。”我们一起跑过去,我告诉他们小声点,小心吓到它,我们用捕捉工具轻轻地夹住它,可是他的翅膀太大了夹子根本夹不住它,我只能让它躺在夹子里。我们都以为它死掉了,邱宸昊说:“他还没有死,他还在动。”确实,我们都很兴奋,沿途还收获了一颗雪白的虫卵。午餐后,门口的这块植物角热闹起来,孩子们一起观察者,聊着昆虫的那些小事。户外活动的时候,担心小班弟弟妹妹不会照顾昆虫,他们把昆虫带了下来,自选活动时候,雅心哪都不想去,我说:“那你就还在这里照顾他们吧!”接着好多小女生都跑了过来,他们七嘴八舌地说些什么,那应该是属于他们的秘密,我远远地给他们拍了几张照片。自由活动的时候,他们在沙池旁的叶子上找到了一些虫卵,还找到了一只漂亮的七星瓢虫。伴随着春天的到来,园长妈妈说:“春天到了,出去走走,踏春吧!”于是我们进行了踩点,发现公园的楼梯上有很多树枝和树皮,这可以为下周的建立养育箱搜集资料,而且入口处有大片平地和草丛,适合寻找昆虫。于是我们就和孩子观看了要走的路线,并给孩子布置了三个小任务:第一、尽情欣赏春天的美景;第二寻找昆虫或者虫卵;第三、搜集树枝、树皮、石头、长草等自然材料。准备好我们就出发啦!孩子们在第一站找到了很多大蚂蚁、多脚虫、蝈蝈。陡峭的山峰并没有阻挡子们的步伐,他们在山腰中间,见到了几块树皮和几根较粗的树干,在家长的协助下,我们将它们带回来了幼儿园。返园后,我们将昆虫进行了分类,还做了标记。我们将蝴蝶放在更宽敞的容器里,将他和飞蛾放在了一起。蚂蚁有了新的蚂蚁朋友,蝈蝈和蚂蚱住在了一起,好不热闹!孩子们利用散步时间,为蝴蝶采摘了一些小花,为小昆虫找来了树叶,丫丫给小蚂蚁喂了一颗糖。我们和昆虫有了第一次正式约会!随着课程的推进,孩子家长对虫卵和昆虫不再感到害怕和恶心。为什么这样说呢?前期经验调查表里有一项是搜集虫卵,起初只有四位孩子完成了作业单,第一周过去一半后,孩子们陆续完成了作业单,并且还带来了很多虫卵。第一幅图中,刘依陈开心地拿着他的虫卵,孩子们有的说这个卵好像一个宝宝在踢足球;有的说像房子,有的说像水杯,有的说像石头.......大家七嘴八舌地说着。第二个虫卵是张博瑞带来的,这个虫卵排列非常整齐,我们猜想这个昆虫妈妈一定是非常有原则的妈妈,连产卵都要排列整齐。之后的每天午饭后,大家都会带上捉虫工具和昆虫箱去寻找昆虫,孩子们经常意犹未尽,不想回去。最后,我们进行了统计,统计出孩子最喜欢的昆虫,其中,蝴蝶和蚕、蜻蜓遥遥领先。接下来我们会根据统计结果,开展昆虫的养殖活动。#02
第二章室内外养育箱的建立
为了迎接小昆虫,我和孩子们一起讨论昆虫会住在哪里?他们喜欢什么?孩子们七嘴八舌的说:“喜欢小花,木头。”在制作的过程中,孩子们还给昆虫制作了小床,小马桶.......在搭建室外养育箱之前,我和孩子们进行了一次谈话:1.你家里的动物住在哪里?曾夏昕:在动物园里。廖雅晴:住在家里。邱宸昊:住在窝里。廖玮傅:小猫的房子上面有个三角形的屋顶,下面是正方形的。2.什么是养育箱?房炜皓:是个长方形。凌曦:要有窗户。彭麒文:小鸡的家要有点点草,才会柔软。陈嘉泽:要有食物。里面还要有蛋宝宝。3.养育箱为什么要有洞?李子牧:因为要有空气呼吸。4.为什么前面铺了草?刘诺熹:要有带草皮的屋顶。韦芷桐:因为小虫子喜欢。接着,孩子们就开始动手设计啦!设计草图时候,大家天马行空,真正实际操作时候,遇到了各种问题。首先,支架不知如何固定,孩子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了拼搭会有空隙,于是固定的事情迎刃而解了。接着,大家就移动木块去基地搭建,有了第一次的搭建经验,大家明显思路清晰了,看着成功搭建起来的框架,小朋友莫名的兴奋起来。接下来就是装饰时间,大家搜集了凉席、松果、稻草、树枝、还有小木桩等,看我们的昆虫小屋基本成型啦,等待完善。#03
第三章迎接小客人的到来:蚕卵
通过昆虫统计,我们选出了最受欢迎的昆虫,大家希望能一起去研究蚕和蜻蜓。孩子第一次见到蚕卵时,觉得他很不起眼,我跟孩子说:“这个就是蚕卵,你们来看看,它长什么样子?”曾夏昕:圆圆的,黑黑的。邱宸昊:有一条线在动。何家昕:长长的,黑黑的。刚到的蚕卵里,有两只已经迫不及待的出来了,被细心的小朋友们发现啦!于是,我们立即开始了解蚕卵的生活习性,决定分开对蚕卵进行养育。我们一起观看了蚕宝宝的生活环境,孩子们总结了以下经验:刘诺熹:蚕卵生活在树叶上。凌曦:蚕生活在纸箱里。廖玮傅:蚕要吃剁碎的树叶。接着,老师将蚕卵和蚕宝宝分开,可是蚕宝宝太小了,还不能吃完整的桑叶,孩子们就动手为蚕宝宝剪碎桑叶,看他们那个认真的劲,完全把自己当成了爸爸妈妈。接着,孩子每天都会过来照顾蚕宝宝,为蚕宝宝更换桑叶,平日里再莽撞的男孩子,在此时也变得温柔起来,因为你稍不注意,蚕宝宝就会死掉。他们用纸巾仔仔细细地将桑叶上的水擦干,再用羽毛轻轻地将蚕宝宝挪到新鲜的桑叶上,每一次他们都要集中精神,全神贯注。孩子们每天还兴致盎然的拿着笔和观察记录本来记录蚕宝宝的变化,孩子们发现的第一个有趣的事情就是:蚕宝宝也会拉粑粑,而且是黑色的,比自己的蚕卵要小一些。平时觉得大大咧咧的男孩子,也能注意到这么细微的区别。这让我觉得自然探究活动的魅力,孩子的专注、细心、前书写、逻辑思维、语言表达、艺术感全部渗透在主题活动中去。养育的过程并不是那么一帆风顺的,养殖的第三天,我们就发现有一些蚕宝宝死掉了,孩子们大胆的猜测:为什么蚕宝宝会死掉呢?我们观察到死掉的蚕都没有在桑叶上,也搜集了蚕卵的生活温度应该在20-30度才最适宜。于是,孩子们大胆的猜测:蚕宝宝是不是被冻死了?为了减少死亡,我们迅速为蚕宝宝铺上纸巾,可是好景不长,第二天还是有几只死亡,孩子有些备受打击,于是,我发动家长的力量,家长和小朋友们一起搜集资料,为什么蚕宝宝一直要逃跑,在逃跑后,孩子们就会用羽毛把它们抓回来,结果死亡率更高啦!搜集资料后,孩子们才知道,原来,蚕不喜欢在平坦的地方吐丝,他喜欢凹凸不平的地方,于是孩子们开始亲手将室内养育箱进行改造。原本以为孩子的付出总算能换来蚕宝宝的成长,结果,蚕宝宝还是在大批量死亡。这让我和孩子更加不解,询问其他班级的饲养情况,我才恍然大悟。为了保持桑叶的新鲜,我在桑叶里喷水并放在水盆里进行保鲜,在将桑叶拿出来的时候,我们虽然将树叶的水擦干了,可是并有没有晾干一下,桑叶还是凉的,就像孩子吃了凉的食物拉肚子一样。我将这一情况和孩子们分析了一下,分配了每天值日晾晒桑叶的小朋友,这次大家终于找对了原因,蚕宝宝也茁壮成长起来啦!小朋友们为长得最快的的那只蚕宝宝起名叫“艾莎”,“艾莎”身上集合了我们大家的爱和希望。接下来,“艾莎”又多了很多兄弟姐妹。#04
第四章蚕宝宝历险记
蚕宝宝一天天的长大,孩子们越来越兴奋起来。每天早上,小朋友们会负责将蚕宝宝移到室内,放学时候,小组长负责将蚕宝宝移除教室,避免紫外线的消杀。他们每天都会仔细观察并主动进行观察记录,今天发现它咬了一个洞,明天发现他的头变大了,后天发现艾莎变白了,细心的凌曦还发现蚕的尾巴上有个小三角形,我们搜集了资料,原来这是蚕的排气出口,也就是它们放屁的地方,小朋友们听了哈哈大笑,原来蚕也要放屁。他们还了解到三角形上如果有黑点就是女孩子,没有黑点就是男孩子。小朋友们还给蚕宝宝采摘了新鲜的桑叶,兴致勃勃地投喂蚕宝宝,可是第二天,昕昕就发现有几只蚕宝宝吐绿水了,搜集资料后发现——蚕宝宝中毒啦!!看到有几只蚕宝宝在挣扎,廖玮傅伤心地说:“看到它,我难过的都想哭了!”我和孩子们也反思:“为什么蚕宝宝会中毒?”平时心不在焉的陈嘉泽告诉老师:“老师,你知道吗,上周你带我们去逃跑。”我恍然大悟,昨天隔壁小区进行了一次消杀,桑树应该是被传染了。于是,我们和孩子进行了一次讨论: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做。刘梓阳:“我们可以挖陷阱,将桑树埋在地底下。刘诺熹:塑料袋套起来,为了给他接收阳光,我们可以挖个洞。廖玮傅:老师,种我家,我家有土,不会打药。李子牧:煮熟吃掉。董方睿:我们可以洗一洗。晒一晒,再给它们吃。最后,我们一起对蚕进行了分类,将中毒的蚕和好的分离开来,请幼儿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