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的苏轼我和科比合砍83分

01

  年1月23日,洛杉矶湖人迎战多伦多猛龙,湖人球星科比·布莱恩特出战42分钟,全场46投28中,砍下骇人听闻的81分,率领湖人:击退猛龙。赛后,一个名叫布莱恩·库克的球员站出来,对着摄像机大喊道:“看到了吧,今晚,我和科比合砍83分!”那场比赛库克发挥出色,面对重重险阻,敢打敢拼,怒砍2分。

  我当然不是要解说一场篮球赛。最近,想必大家都被一篇名为“小学生用大数据分析苏轼诗词写论文”的文章刷屏了吧,大意是某校几名6年级小学生利用大数据分析了苏轼的余首诗词,通过词频分析,得出了一系列研究成果。

  这一批文章从各个角度讲都是相当出色的,其中的大数据分析既符合时代潮流又具备数理统计基础,难怪有人说“大学生的毕业论文可能还写不了这么好”。于是,网上一片赞美之声,优秀的学校资源、先进的课程理念、亲密的家校合作、良好的学生素质……但我想,在这些赞誉的背后,是否也有些不那么值得赞美的地方?

02

  大家想来不会否认,这一系列文章的核心在于苏轼诗词中的“高频词汇分析”,文中是这样写的:“我和爸爸通过一段程序把苏轼的首诗词进行了分词研究,找出了这些诗词中的高频词。”于是,我们看到这些关于苏轼的高频词汇:“子由”最多,出现了次,接下来是“归来”、“使君”、“不见”、“故人”、“平生”等;此外,单字出现最多的是“不”、“人”、“一”、“有”等。再通过对这些高频词汇的分析,确立主题、撰写报告。

  如果不利用大数据,研究者大概也会摘选出类似的词汇加以分析研究,但视觉冲击力和说服力都会大大减弱,此类文章多之又多,也并不会给人什么新鲜的感觉。那么,这个“高频词汇分析”究竟是谁完成的呢?文中所谓的“我和爸爸”,其中“爸爸”完成了多少,“我”又完成了多少呢?如果利用程序,这虽然不是一项多么复杂的工作,不过我仍然固执地认为,六年级的小学生难以完成,即使在家长的帮助下也难以完成,这段话的正确表述或许应该是“我通过爸爸的一段程序”如何如何。

  当然,这个过程我没有亲见,如此下结论难免有些不负责任,但我想这应该是基于常理的判断吧。如果让这几个小学生现场编出一套可以统计词频的程序,现场找一些适合研究的书籍,即使在成人的帮助下,真的有人可以完成吗?又或许真有一两个天才,难道这个班级涌现出大量这类天才?

  教育需要出成果,但教育同样需要实事求是、循序渐进。小学生有希望展示自己的心理情有可原,但对于学校和指导教师而言,为了抓人眼球而放任甚至助长这种行为,那实在与教育的初衷背道而驰了。如果这些文章明确地写出哪些工作是“爸爸”完成的,哪些工作是“我”在“爸爸”的指导下完成的,哪些工作是“学校”和“老师”要求、布置、建议的,哪些工作是“我”独立完成的,也许不会再有现在这样的影响,但无疑更加真实。

  在科比身边砍下2分的库克同样为比赛作出了贡献,甚至在替补席上挥舞着毛巾没有捞到1分钟上场时间的球员们也同样值得尊敬,但砍下81分的科比的确不是他们。

03

  从一开始我便承认,这一系列文章水平很高,即使抛开“大数据”和“我和爸爸”的部分,仍然高于大多数小学生的水准,但我仍然想对文章的研究过程和研究成果探讨一番。

  我在系列文章中读到一篇《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分析》,题目新颖有趣,让人很有读下去的欲望,其分析过程也不拘一格。先遴选全国5A景区,然后发现苏轼在27首诗词中提到了这些景区,然后估算景区的旅游收入,再分析苏轼为各个景点写过多少诗词,从而判断苏轼为该旅游景点带来的品牌价值,最后得出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在38亿—亿之间。顺便说一句,其中除了使用“大数据分析”,还调用了多家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表”,这些想来也是“我和爸爸”共同完成的,而学生最后的收获包括“如何用Excel表格快速使用同样的公式进行计算”和“如何将表格复制到Word文档”,这与之前的“大数据词频分析”天才简直天壤之别。

  继续看这篇文章,我们会发现其中有多哭笑不得的地方。比如将景区的旅游收入简单归结到苏轼诗词的影响,完全不考虑地理位置、景区建设、宣传营销等;即使我们简化一切变量,真的认为景区价值全是由诗词带来的,那似乎正确的做法也应该是分析各个景区有多少流传的诗词(为了简化变量,也不考虑作者和作品的知名度),其中苏轼的作品占比多少,从而推算出苏轼的旅游品牌价值,而不是简单根据苏轼作品的数量赋予一个百分比。诸如此类的问题比比皆是,严密理性的逻辑分析捆绑上脑洞大开的主观臆测,就形成了这样一个“无厘头”的结局——我毫不客气地说,这样的研究成果毫无意义、毫无价值。

  其实,这篇文章所指向的应该是苏轼在全国各个景区留下的诗词作品,可以纵向分析苏轼的生平以及横向分析其他诗人的作品,研究的重点也应该是诗词作品本身,包括人生经历和风土人文与苏轼诗词的关联等等。至于那些旅游收入,最多只是帮助分析的“辅助工具”,结果却喧宾夺主乃至本末倒置。如果完全刨除那些“旅游价值”,文章在苏轼研究方面不会有任何削弱,反而加入了这些“旅游价值”,让文章得出了一个啼笑皆非的结论。很可惜,我们现在的许多研究都是这样,看不起简简单单、踏踏实实的工作,一定要搞出大量“噱头”,一定要披上那些拉风华丽的外衣不可,即使这些外衣并不那么合身,也并不是人人都能驾驭的。

  同样,前述的一篇文章也是如此,调用了大量高大上的工具,最后得出的结论却是这样的——

  “子由”最多,说明苏轼手足情深,是一个好哥哥。

  “归来”很多,说明苏轼忧国忧民、亲近自然。

  ……

  繁琐的研究过程与单薄的结论同样形成了一种不和谐的对比。

  当然,我这几段并非针对学生而言,他们其实已经做得非常出色了,得到的结论和收获也是合情合理,无论是否在其他人的帮助之下。其实,对于中小学教育而言,这类项目式学习的目的并不在于得到一个多么辉煌独特抓人眼球充满噱头的成果,而是让学生体验自主发现、深入研究、探讨合作、总结归纳的过程。通过这一系列学习,他们可以走近苏轼,感受他一生的沉浮起落、苦辣酸甜,可以涵泳苏轼诗词中那些豁达浪漫抑或幽微温婉的气质,可以随着苏轼的脚步游历名山大川、小园幽径,这是一种难得的经历,也是潜移默化地沁润。从这个角度,我非常赞成这类学习,从学生的报告看,取得的效果也非常不错。前面说的种种问题其实是针对一些专业研究者而言。

  我们对于古典文学的研究,很多时候似乎偏离了正确的轨道,过于注重外在的噱头,或是把文学当作冷冰冰的尸体,一刀一刀解剖来看,却忽视了闪烁着人文光芒的核心部分——文本本身。正如上述这所学校请来给孩子们讲苏轼的那位康教授一般,他也许能写出几十篇、几百篇不同角度、深入浅出的文学论文,也许能讲出一千个、一万个各自不同的李白或苏轼,却连诗词创作的最基本规则都不懂。

  一个人用牛顿定律+相对论分析了各种篮球的抛物曲线,却不知道篮球是方的还是圆的。

  一个人用各种华丽的技巧,连续胯下运球,背转身滚地龙,空中连续折叠动作,托马斯全旋后换手投篮,然后“砰”的一声弹框而出;远不如科比简单地背打、转身、后仰、跳投,稳稳地两分命中。

04

  负能量灌输太多,还是让我们看一看闪耀着的正能量吧——

  在一片“唯分数至上”的浪潮中,学校逆流而行,让学生“浪费”大量时间做一些看似与考试无关的事情,其着眼点是学生的核心素养和综合能力,是学生的长远发展和终身学习,这毫无疑问是值得肯定的,而选择苏轼作为研究对象也充满了人文情怀。

  项目式学习对于小学生是否太早姑且不论,但是从开题、研究、分析、结题等步骤来看,这是一个非常完善也非常有经验的过程,可见这种综合素养的训练并非一朝一夕,而是持之以恒的。教师也并没有给出一个简单的标准答案或基本步骤,而是让学生在开放性和不确定性之间自己摸索,这是一种教育理念的革新。

  学校老师兢兢业业的工作、勤勤勉勉的指导,学生家长的高度理解和深度配合,都是这些文章获得好评的重要文章。其中,充分调动家长积极性,利用学校以外的资源,可以当作家校合作的典范。而对于学生而言,即使我们完全去除那些可能并非他们完成的部分,他们仍然展现出自己各反面的素养和才华。

  ……

  当然,我们仍然需要深度思考的是,这类学习如何不成为一种“揠苗助长”,如何不成为一种各种“我和爸爸”的比拼,如何不给学生增加过多的负担,如何能够将它更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毕竟,相比于各种噱头,教育或许更需要返璞归真。

05

  清人金安清曾有一联题苏轼曰:

  一生与宰相无缘,始进时魏公误抑之,中岁时荆公力扼之,即论免役,温公亦深厌其言,贤奸虽殊,同怅君门违万里;

  到处有西湖作伴,通判日杭州得诗名,出守日颖州以政名,垂老投荒,惠州更忘情于佛,江山何幸,但经宦辙便千秋。

本文图片来源于网络,仅为欣赏、交流、分享使用。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点击







































被患者誉为白癜风克星
中科白癜风医院院长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zhuzx.com/xaly/79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