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山的赶喜子,你还记得吗

前几天看到一篇赶喜子的图文,再次勾起了自己记忆深处的乡愁,看完觉得意犹未尽,就想把自己记忆中的冬天“赶喜子”展现出来。

想起冬天的老家,如果不是下雪天,就会浮现出斑驳的土墙,青色或红色的瓦片,门前一个长着青苔的石滚,亲切而熟悉,但也给人有一丝萧条的感觉。但是,一场喜子的到来,就会将这种萧条冷清一扫而光。

小时候的我们,有着很多盼望的日子,第一位自然是过年,第二位恐怕很多人就会盼望着赶喜子,赶一场热热闹闹的喜子。赶喜子,这个词的形象生动,“赶”体现了一种急匆匆迫切的心情,“喜”自然是喜庆、喜事,特指婚礼,“子”属于罗山说话独有的语气助词,就和北京人带“儿”音一样。其他很多地方叫“吃喜酒”,这个词貌似也要比“赶喜子”意境差一些,主要只体现了“吃”,罗山人有时候也用“喝喜酒”,喝喜酒的含义更广一些,包括家中生小孩等各种喜事置办酒席。

赶喜子一般办三天左右,本家同姓的都会提早两天过来帮忙,各尽所能,厨师、帮工等等,没有酬劳,结束时事主会给一条烟一块香皂一条毛巾之类,以示感谢。办酒席用的桌子椅子板凳、锅碗瓢盆都是从邻居亲戚家借来。现在农村流行承包给专业的餐饮小公司,少了许多事儿,也少了那种忙碌着并热闹着、快乐着的味道。

喜子准备食材第一件事往往就是杀猪,罗山吃肉以猪肉为主,办酒席自然也以猪肉为主,那个时候什么牛肉羊肉之类的都上不结婚的酒席。

杀的猪肉,并不是完全用于酒席,还要挑出好肉,比如土话中称的“猪膀”,猪膀大意等同于猪腿,但实际还是有区别的,猪腿一般是纯粹猪腿,没有大腿上面那一大块肉,所以说罗山人用词还是很讲究的。猪膀要要给娘家人,也就是“送上头挑子”,这是结婚中非常重要的礼节。记忆中“上头挑子”还有挂面、“闪子”、鱼之类的,不知道说的是否准确。

罗山是很讲究礼仪的地方,又注重吃文化,所以“喜子”的宴席办得丰盛,门口或院子里支起几口大锅,搭起临时灶台,木柴噼里啪啦热烘烘的烧起来。

菜品丰富多样,以热菜为主,肉类为主,猪肉和鱼居多。鱼主要是四大家鱼,鲢鱼、鲤鱼、胖头为主。从小吃着这些带着土腥味的鱼长大,直到现在,还是吃不习惯海鱼。

印象的酒席中炸丸子、炸鱼、炸豆腐、炸肉(又称滑肉)等炸的食品较多。

下面最道菜也是必备,但往往很少人能吃,因为是用大肥膘制作而成,比较肥腻,和北方的梅菜扣肉还不太一样。在那个年代,人们以吃瘦肉为主,很少人能吃得动这个菜。我在过去也是不大敢吃这个菜,但是现在却有点思念,都忘了是什么味道了。

婚礼的奏乐简朴而热闹,没有北方那种搭台唱戏那么隆重,奏乐以唢呐和笙为主,配以锣鼓、铁鍤,声音高亢嘹亮。

喜子筹备中也有简单分工,做饭、烧水、洗菜、端菜等等都会明确出来,红榜公示。赶喜子也需要付礼随份子,但是和现在相比,那个时候送个十元二十元,一家几口全去赶喜子,人越多越好,大家图的是个热闹。现在的农村婚宴已经变味变质,随礼动则几百上千,已经成为农民最大的负担,让人苦不堪言。

迎接新娘一路敲敲打打,鞭炮齐鸣,其中有个重要的内容,就是把新娘的陪嫁东西抬到男方。喜子大多在寒冬腊月时节,那个时候的冬天,大雪纷飞是经常性的,全是没过膝盖的大雪。

抬嫁妆是赶喜子最苦最累的活了,嫁妆以实木的大柜子、椅子、桌子、被子等为主,男方女方远的相隔十几二十里的都有,没有汽车甚至三轮,全靠肩扛手提,加上冰天雪地,过膝的大雪,连走路都困难,得年轻小伙和青壮年才能承担。

新郎新娘的衣着朴素,还没有西装婚纱,男的一般是新做的中山装,再早前流行绿军装,女的穿着喜庆红色新衣服,印象中新娘子进门时盖着红盖头。不过后来农村也流行穿西装、礼服,新娘进门也不盖红盖头了,少了很多韵味。

罗山人属于内敛含蓄类型,闹洞房相对比较文明,没有低俗过火的言行,而且主要靠说,动手动脚的少,即使动手动脚,主要也是新郎新娘之间,局限于起哄让相互说点暧昧话、喝个交杯酒等。

闹新娘,主要是让新娘给宾客递烟点烟、倒个茶,或者乘着新娘坐下突然撤掉凳子等,都有分寸,没有过激下流行为。貌似也没有闹公婆的习惯,后来在好像在其他乡镇也有这个习俗,是不是外传过来,我不得而知。

结婚当天是最热闹的时候,亲朋好友、乡亲四邻扶老携幼全部到齐,酒菜也是最丰盛的时候。酒席采取一轮轮的开,一轮七八十来桌,开个三四轮,尊贵的客人先吃,本家本姓的靠后。

下面这道豆油卷肉馅,应该是那个时候每个人记忆很深的菜,往往这道菜一上,七八双筷子就会齐下,很快只剩下一碗汤水。

喜子过程中,讲究的人家还会请来皮影戏班唱上一两天,或者放一场电影,丰富了喜子的喜庆。皮影是老一代人的最爱,那代人现在还健在的已经不多。不过小伙伴对皮影虽然不懂,但是喜欢那个氛围,那个热闹。

又到年底,又是喜子的高峰,小伙伴们赶紧买上车票回到老家,虽然现在的喜子和过去已经大大不一样,但还是可以找到过去的一些记忆、影子和感觉。

临近元旦春节,祝福大家新年快乐,感谢大家的支持。尤其是单身的老乡们,如果自己记忆中的村里的“小芳”还单着,赶紧回家,千万不要放过,说不定来年喜子的主角就是你!

我们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zhuzx.com/xamj/68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