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里古镇若谷堂冯氏下篇

老大汝翼与老三汝据,与祖父辈同好,尤其喜爱书画,昆弟二人,都由太老师张日华指导过书法与绘画。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张日华绘画颇为一般,兄弟俩绘画,较上档次,尤其是兄长汝翼的花鸟画,能工能写,深受吴地人士喜爱。冯家收藏古籍收藏书画,从冯时叙算起,已历三代。第一二代重在聚书,第三代重在书画。汝翼兄弟本身善画,再加人缘好,交际广,因此收藏到的法书名画,相当可观。其中黎里、吴江、苏州一带的书画,他们更是尽力搜罗。诸如沈周、王鏊、祝允明、文徵明、唐寅、周用、周宗建、叶绍袁、叶燮、沈德潜等的手迹及书画,收藏相当丰富。值得一说的是黎里毛家弄毛以燧、汝文淑夫妇的手迹丹青,尤其是汝文淑的绘画。 

(汝文淑画像)

(仿《明妃出塞图》朱国华绘朱漱新题)

汝文淑(-),字蕙香,号画隐,晚明著名女画家。她与夫君毛以燧,合作书画堪称黄金拍档,夫人画中有诗,丈夫诗中有画,尺素寸缣为人珍视。夫妇俩为人大方,邻里亲朋前来索求,毫不吝啬,一一赠予。因此他们的书画,散落于苏州一带颇多,尤其是黎里一镇,读书之家,差不多都有几幅。冯家也有好几件,主要是扇面,大幅只《貂蝉拜月图》一件。从汝文淑到冯汝翼兄弟,多年过去,汝氏的丹青日显珍贵,冯氏兄弟尽力寻访,搜到的也就几个扇面。据传,汝文淑在日,画过“沉鱼、落雁、闭月、羞花”四美图,分别是:《西施浣纱图》、《明妃出塞图》、《貂蝉拜月图》和《贵妃醉酒图》。汝文淑四美图挥洒过多次,有立轴,有屏条,也有中堂。现在冯家仅仅《貂蝉拜月图》一件,只是四屏条中的一条。于是,汝翼兄弟,时时留意。花了多年时间,终于征得了《西施浣纱图》和《贵妃醉酒图》二条。还有一条《明妃出塞图》,无论遣耳目,出高价,都杳无音讯。又过了几年,突然一个书画贩子来到了南冯家弄,在若谷堂坐定,说他带来了一件汝翼兄弟梦寐以求的真品。说着慢慢打开包袱,什么东西呀,一堆碎纸片,约有七八十片。贩子说这就是《明妃出塞图》,也叫《昭君出塞图》。汝翼听了,暗暗叫苦,怎么这么糟糕,千呼万唤始出来,不料来了一堆碎纸片。贩子说,你们兄弟不是擅长装裱的么?汝翼兄弟的确学过装裱,但那只是学了点皮毛,真正要修复一张支离破碎的名画,功力是远远不够的。真是左右为难,等了这么多年了,不要吧,机会难得,要吧,如何使这堆纸片复成完璧,是个大难题。最后,汝翼同贩子做了一纸契约,东西留下,先给付10两银子,以后由冯家找装裱名手复原,之后重新喝价,再付余额。第二天,汝翼直奔苏州,找到曾为皇家装裱过书画的秦长年大师傅,诚心拜师,学了半年光景,回来将一堆碎纸片,整理拼接,精心装裱,最后成为一件完整的精品。冯家选了个王道吉日,汇聚了一批书画名家,一起重新估价。当《明妃出塞图》展现在众人面前时,人人都目瞪口呆,真是起死回生的妙手呀。估价可值两银子,不过大家一致认为,汝翼吃辛吃苦,半年拜师学艺,又小心翼翼,足不出户,竭尽心力,达数月之久,远远不是两银子抵得了的。弄得贩子张口结舌,无言以对,只想默默退出了之。汝翼见了,包了90两银子,塞到贩子手里,一则谢谢他的光顾,二则请他以后多多关照。

黎里冯氏第7代有瑎临、瑎青、瑎瑶、瑎琛等兄弟多人,第8代有珍、琳、源、玉田、玉良、琏等多人,《冯氏宗谱》内只廖廖数笔。查光绪廿三年蔡丙圻的《黎里续志》人物卷记载:冯珍(-?),字子耕,号秋谷,太学侯选按察使照磨,擅长诗词,著有《尊古斋诗钞》、《西泠杂咏》。冯珍善于交游,见闻宏扩,他在第六进楼下特辟尊古斋,收藏字画,更多收藏田黄、鸡血、寿山等印章及黄杨紫檀类小件木雕,他擅长篆刻,经常有人,特别是书画家请他镌刻姓名字号与闲章。阮元、梁同书、洪亮吉、吴锡麒、张问陶等人,好些印章就是冯珍所刻,一次,阮元受印,无以为谢,为他题写了“尊古斋”三字匾额相赠(此匾毁于文革)。蜀中著名画家张问陶(-),中年后定居姑苏虎丘,与冯珍友善。嘉庆癸酉(年)冯珍正届不惑之年,张问陶特作一幅“芝兰图”为他祝寿。芝兰,《孔子家语·在厄》:“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暗喻冯珍才质之美。冯珍一向服膺刘墉,更喜爱这位刘罗锅的书法,遗憾的是癸酉年,刘墉已经逝世9年了,问陶尽管与刘墉有交,也不能起死于地下。但问陶有办法,刘墉有一宠妾黄氏,擅长书法,刘墉晚年精力不济,求墨宝者络绎不绝,多由她出而代笔,几至真假难辨。张问陶登门向刘墉遗孀黄氏求得了墨迹,《祝寿图》终成完璧。冯珍得到《祝寿图》,如获至宝,专门请人刻成石碑,为珍藏也为纪念。多年过去,黎里文保所的有识之士,从冯氏后人处得到了这块《祝寿图碑》,妥善保存至今。   

(冯珍画像)

(张问陶、刘墉为冯珍祝寿图碑)

冯珍以后,冯家子孙繁衍,《冯氏宗谱》于嘉庆十四年木刻问世,此后冯家子孙繁衍,缺乏记载。冯珍的孙子辈,属于黎里冯氏12代,南冯家弄内四房弟兄后裔拥挤在一起,拥挤虽然拥挤,大家和睦相处,其乐融融。可是,一场变故,南冯家弄冯氏家族,一分为二,变成势不两立的两个冯家。

这场变故,原因是太平军进驻黎里。咸丰十年()五月十五日,太平军由李秀成、陈玉成率领,由天京开拔,进攻苏、常二州,天王洪秀全限令一月拿下。李陈二将果然骁勇,势如破竹,旬日之间,就攻下了常州,六月二日拿下了苏州,接下来马不停蹄,派兵四出掌控苏州周边县城及乡镇。

黎里镇早就闻信,纷纷酝酿组织团练,以备抵抗。可是真正站出来的不是乡正乡董这班头儿,竟是几个秀才,徐泰吉、蔡尧栋、萧晋荣,还有南冯家弄的冯经。这个冯经,少年早慧,16岁就考取了震泽县生员,咸丰八年,参加顺天乡试考了个副榜第一,拟发直隶州州判,正在家等待。几位秀才,家道颇为殷实,他们拿出钱粮,组织团练,居然募得近千团丁,于是购买枪支弹药,设巡防局在东岳庙,立营栅,筑土城,千余团丁分队操练。冯家在梯云桥(唐桥)北岸,现在黎川苑(黎里展示中心)有一块地皮,冯经让团丁清理出来,作为练兵操场。不料,冯经的一个堂弟说话了,他认为这片场地,是冯氏一族的,不能由冯经一人说了算。堂弟属南冯家弄第二房的长子,名字不详,地方志书没有记载,据老前辈说,冯氏这一辈的取名全是“系”字傍,好象叫冯纬。这个冯纬,认为洪天王的《天朝田亩制度》,实乃太平天国了不起的建国纲领,遵循农民要求耕者有其田的强烈愿望,认定将来天下必属洪天王。对于洪秀全的《原道救世训》、《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冯纬也都研读过,很是佩服。他还说,李秀成拿下苏州城,并不靠硬攻,而是里应外合,顺利进的城。因此,他坚决反对组织团练对抗,主张迎接太平军进驻黎里。兄弟间争执不断,甚至双方还动过手。

团练组织不到一月,四月十二日,有14个长毛,驾着一条无锡船,沿途淫掠,来到黎里蜘蛛潭,团练马上派出人马,全部俘获,一问原来是满清江南大营的溃兵,交到分湖巡检司。巡检司官员下令枭首于市,冯经急急赶去,将其中一个年仅13岁的王姓少年,保了下来,安顿在南冯家弄内。接下来,兵荒马乱,土匪猖獗,好在有团练,保得黎里合镇安宁。四月十三日,忽然有人自称张燕山,由盛泽王某特遣来黎安抚,手持榜文,高声宣示:“及早归降,誓不杀人!”冯经与萧晋荣二人,扯过榜文撕得粉碎,命令团丁拿下,立斩于市。四月廿七日,团练捉得一个自称太平军士的骑兵,从他身上搜得一颗木印,长8寸,阔3寸,上刻“天朝九门御林开朝勋臣后将主将军政司甘水胜”20字。六月开初,太平军从平望连续两次派小股军士前来黎里骚扰,都被团练击退。六月初八,太平军从平望水陆并进,不下千余人,从镇西杀来,徐泰吉与冯经等人,组织团练奋起抵抗。可是由于仓促应战,千余团丁到位仅只百来人,很快就败退了,冯经合着徐泰吉率领30来人,且战且走,退到长浜袁家桥一带,徐泰吉被敌枪击中,倒地而亡。冯经及胞弟冯维,被打仆在地,绳捆索绑推到太平军头目面前,冯经毫无惧色,挺立着不肯下跪。太平军将兄弟俩押上农船,驶向陆家荡。来到水面宽阔处,冯经纵身一跃入水,弟弟冯维跟着跳水,双双遇难。这天,太平军进驻黎里。

接下来三年时间里,南冯家弄表面没有多少波澜,其实暗流旋涡不少。冯纬拥护太平军,出任太平天国乡官,当了师帅,为驻守在黎里的太平军头目钟良玉出谋划策,很受重用。由于冯纬,南冯家弄倒也没有遭受麻烦。

同治二年()十一月廿四日,太平军败退,黎里复归清廷接管,当过乡官的冯纬等人都被打入另册,惶惶不可终日。好在冯纬没有什么罪恶,吴江县官下令割去秀才资格,从此冯氏二房世代不得应考科举。冯经组织团练,后又投水殉清,得到朝廷封赏,并荫一子入国子南监读书。

县令的奖惩结束了,但冯氏兄弟间的争执越来越激烈。冯氏长房与三四房认为,二房有碍族规,以后不得收进冯氏族谱,甚至还到茶馆吃过一回讲茶。最后冯氏二房迁出南冯家弄,在青龙桥西南购房另立门户。从此冯家分为西冯与东冯,东冯就是现在天主堂东边的冯家弄,此弄住宅光绪十八年()进行过翻建,现在保留一个砖雕,上面有“缉熙纯嘏”四字。西冯,就是长房与三四房冯氏后裔居住的南冯家弄。 

(冯家弄冯氏合家欢年,右三怀抱小孩为冯福珠{年时90岁})

(南冯家弄第六进楼上(西)老照片)

(南冯家弄第六七进庭院)

(南冯家弄85米长的步步高陪弄)

历史的风烟飘然而过,南冯家弄若谷堂,保存完好的仅存北面三进。年夏,黎里古镇保护管理委员会,整修若谷堂,重建了前四进,整个建筑群面积平方米,南冯家弄全长85米。第一进为门厅,第二进静观楼,楼上仍辟出旧雨阁,第三进平屋,建成四合院型制。第四进若谷堂,一座气派的平厅。第五至七进,经过整修,第六进为楼厅,楼下西边特辟尊古斋。通过查找地方志书,再加老前辈的回忆,修复了三个砖雕门楼。且看砖雕上的三条警句,第一条“凯风自南”,凯风,即南风,和风,字面意义与南冯家弄相切,字里行间明示子孙,冯氏家风,和顺委婉,低调做人。第二条“慎修思永”,谨慎修身,思虑长远。第三条“柔顺利贞”,坚持柔和谦逊的处世态度,以达到利贞的境界。在正屋的北端,西面有一边门,前后分别镌刻“履道”和“含和”,这可以看作前三个砖雕的延续,冯家意在督促子孙,一切作为必须合乎天道,即合乎自然规律;合乎冯氏心理追求,还得切合周边环境,包括居住环境和人际环境。凭此,冯氏一族稳步上升。这些砖雕上的文字,就是冯氏的座右铭。

(南冯家弄后边门砖雕“履道”)

(南冯家弄后边门砖雕“履道”)    

(南冯家弄漏窗)

(南冯家弄第七进北五开间街面房)

尽管在风云变幻的岁月,冯氏曾被卷入政治旋涡。不过,纵观冯氏一族,不求飞黄腾达,只愿洁身自好,他们喜爱读书,善于收藏,识古籍,玩字画,趣味高雅,文化深厚,虽然旧雨阁藏书已经不存,尊古斋字画也不知去向,但是,留下的砖雕上的警句,值得后人深长思之。   

(吴江《冯氏宗谱》序1)

(吴江《冯氏宗谱》序2)

(《冯氏宗谱》冯介夫先生家传1)

?(《冯氏宗谱》冯介夫先生家传2)

(《冯氏宗谱》世系图序)

(《冯氏宗谱》题跋)?????

?

附注:本文以冯绍祖黎里为始祖,同冯寿朋《冯氏宗谱》世系有所不同。若以《冯氏宗谱》为准,那么冯绍祖为第三世,其他各世以此类推。(全篇完)

参考:吴江《冯氏宗谱》、徐达源《黎里志》 徐如楹、翁惠农、陶新民、李静口述资料。

修改于年1月20日

黎里守望者讲黎里故事,且听下回……

敬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zhuzx.com/xafz/762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