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夫bull古尔森草地上的嗡嗡声一

中科白癜风医院践行公益事业 http://www.yangguizhe.com/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年10月出版的《草地上的嗡嗡声:一位昆虫学家的自然笔记》。书号:ISBN-7---1,定价:48元。

  ——部分内页

年,英国昆虫学家戴夫?古尔森在法国中部乡间买下一片荒废的农舍。十多年的时间里,他一直都在努力恢复这片草地的生态系统,而落脚在这片草地的昆虫和植物,很多都是他在科学生涯中研究过的种类。

本书中,古尔森介绍了报死窃蠹(dù)如何报死讯、讨人厌的苍蝇究竟多重要、蝴蝶斑点有什么用处、花朵如何尔虞我诈地争取授粉等生物知识,设法说明这些生物在行为与生态方面的诸多迷人细节,以及它们在自然环境中扮演的角色,进而提醒读者珍惜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以崭新的眼光去看待自己所处的世界,蹲下身来仔细观察,领略以往未曾发现过的美妙生命光谱。

  戴夫·古尔森(DaveGoulson),英国皇家昆虫学会及爱丁堡皇家学会会员,曾于牛津大学攻读生物学,现为英国萨塞克斯大学生物学教授。他于年成立熊蜂保育信托,投身具有开创性的保育工作,获得文化遗产彩券基金最佳环境计划奖,年被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研究委员会评为“年度社会改革者”,年获得伦敦动物学会颁发的生物保育马什奖。他的著作《螫针的故事》带领读者们进入了熊蜂的生态世界,获评《西雅图时报》年度最佳书籍,同时入围塞缪尔?强森奖。

  林金源,专职译者,曾任英语教师及杂志社编辑,主要翻译科普、历史、艺术等领域的非文学作品。

     序言

     草地上的故事

  第一章

草地漫游

  第二章

昆虫帝国

  第三章

水螈之家

  第四章

性生活惊悚纪实

  第五章

肮脏的苍蝇

  第六章

草地褐蝶的秘密生活

  第七章

纸胡蜂,漂泊的蜂

  第八章

报死窃蠹

  第九章

昆虫一族

     富丽的生命织锦

  第十章

温室花朵

  第十一章

惊劫佛甲草

  第十二章

剪秋罗的黑穗病

     物种的存亡之秋

  第十三章

消失的蜂群

  第十四章

近亲交配的孤岛

  第十五章

复活节岛的启示

     结语

  太壮丽了!阅读本书最愉悦之处是听着多样性物种在字里行间嗡嗡鸣叫。

           ——《泰晤士报》

  这不是一本灌输知识的自然科普类读物,它让我们承认自己的渺小,以及对自然的无知。

           ——《旁观者周刊》

  古尔森的作品不仅内容翔实,更富含高度的娱乐性。对任何一位喜欢自然生物的人来说,这是一部必读书籍。

           ——《独立报》

  古尔森巧妙融合了爱德华?威尔森与巴里?洛佩兹的笔法,才华洋溢。后院里的博物学家,不管他们身居何处,都乐于有这本机智、风趣又深刻的指南作伴。

           ——《书单》

  本书绝非漫谈野生生物的浪漫见闻录。古尔森擅长将深奥的生物学概念与生动有趣的描述交织,全书俨然精致迷人的生态史宝库。

           ——《BBC野生动物》

  古尔森是近年来横跨自然写作、博物学与科研报告三界最亮眼的新秀之一

           ——《观察家报》

  年,我在法国乡间深处买下一座荒废的农庄,连同附近十三万平方米的大片草地。我的目标是创造一座野生生物庇护所,让蝴蝶、蜻蜓、田鼠和水螈得以在此繁衍生息,暂免于现代农业的压力。我尤其热衷为我所钟爱的熊蜂创造栖地——它们是我二十年来研究与试图保育的生物。

  本书的第一部分叙述发生在法国一个乡间角落的动植物故事和丰富的自然史,以及我为促成此地的盎然生机所尽的一切努力。大多数博物学文献和保育工作只着眼于鲸、熊猫、老虎等富有魅力的大型动物,而本书目的则想唤起人们对周遭常见小生物的   无巧不成书,早已落脚在农庄的许多昆虫和植物,正好是我科学生涯中研究过的种类,而我在书中也介绍了若干为了探索这些昆虫秘密生活所进行的精彩实验。除了报死蠹如何找寻配偶、苍蝇的重要性、花朵如何充当蜂的保暖毯,以及纸胡蜂复杂的生存手腕等各种生态知识,或许读者也能透过这些精彩的昆虫故事领略探索大自然的乐趣,认识地球上与我们共同生活的这些动植物的生活细节,并从中获得乐趣。

  更重要的是,我希望读者能明白我们对自然生态的认识和了解不过是冰山一角。光是栖息在这片草地上的生物,毫无疑问就存在着近乎无限尚待解释的有趣秘密,包括从未被研究过的生态,以及从未有人观察的行为。谁晓得还有多少惊奇等着被发现?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我想让读者见到草地生物的命运如何与野花紧密交织、息息相关。植物彼此竞争生存空间、水和光线,植物本身也是草是动物的食物、寄生物和疾病的寄主。植物运用各种策略诱使传粉者来访,而它们的传粉者也相应演化出无数招数,来判别那些花朵所提供的报酬最丰厚,并能快速领取到奖赏。有时掠夺它们的寄主,有时被愚弄,无偿地替花朵授粉。

  植物依赖一大群小动物和微生物分解落叶和粪便,以释出可供利用的养分,同时受益于捕食性鸟类、蜘蛛和昆虫的活动,如此一来,啃食叶片的毛毛虫、蚜虫和蚱蜢的数量便受到抑制。每个物种都以某种方式与其他物种的存续环环相扣,交织在互动的网络中,复杂程度远超过我们目前的理解能力。

  本书的最后一部分,我解释了为何现代世界越来越不适合野生生物栖居,因为人类为满足自身需求,往往进一步压榨土地。我试图举例说明人类已经以及正在对地球造成的破坏,最早从史前原始人类由非洲扩散迁移所产生的影响,乃至我们现今持续在农村过度使用化学农药的潜在毒害问题。我们的所作所为让许多与我们共享魅力世界的迷人生物正在逐渐消失,而这样的事情往往发生在我们尚未获悉它们的生活方式,也尚未明白其在生命织锦中所扮演的角色之前。

  本书可以说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必须珍惜地球上形形色色的生物。一旦某个物种灭绝,它们的生命秘密也随之永远消失。我们正在剥夺后代子孙的继承权,偷走他们发现与探索自然界的乐趣,同时剥夺地球供养万物的能力。关于多种生物间繁琐复杂的互动关系,尽管我们所知有限,但可靠的证据显示这些互动的确攸关地球生态的健全,更对人类福祉甚至往后的生存至关重要!

  我期待读者以崭新眼光观照身处的花花世界,也鼓励大家走进自家花园或公园,蹲下身来仔细观察。这个世界有诸多值得一看的东西,只要瞧得够仔细,便能领略以往未曾发现过的美妙生命光谱。如果我们学会珍惜拥有的一切,或许终有一日能找到使之存续的方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zhizhuzx.com/xaly/731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