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治疗白癜风效果好 http://m.39.net/pf/a_4359077.html中国现代文学史全复习资料-精选第一章年~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第四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和自由主义文学两大文学思潮及其论争第五节抗战时期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六节解放区文学的兴起及影响第二章鲁迅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呐喊》《彷徨》和《故事新编》第三节杂文第四节《野草》《朝花夕拾》第三章郭沫若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女神》等诗集第三节《屈原》等历史剧第四章~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胡适周作人第三节叶绍钧许地山王统照第四节冰心朱自清第五节郁达夫庐隐第六节闻一多徐志摩第七节冯文炳冯至李金发第五章茅盾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蚀》第三节《子夜》第四节短篇小说及散文第六章老舍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骆驼祥子》第三节《四世同堂》第七章巴金第一节概述第二节《家》第三节《寒夜》第八章沈从文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边城》《长河》第三节短篇小说与散文第九章曹禺第一节概述第二节《雷雨》《日出》第三节《北京人》第十章~年的文学创作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蒋光慈柔石殷夫第三节丁玲第四节张天翼沙艾芜第五节田汉洪深第六节林语堂何其芳第七节叶紫吴组缃萧军萧红第八节戴望舒臧克家第九节张恨水第十一章~年的文学创作(一)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艾青第三节田间穆旦第四节夏衍陈白尘李健吾第五节路翎钱钟书第六节张爱玲第七节徐訏无名氏第十二章~年的文学创作(二)第一节概述第二节赵树理第三节孙犁周立波第四节《白毛女》第五节《王贵与李香香》和《漳河水》中国现代文学史考试大概整理第一章——年的文学运动和文学思潮第一节文学革命的兴起(——)“五四”文学革命是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了解晚清文学改良运动的主要内容;黄遵宪等的诗界革命,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文界革命,白话文运动:裘廷梁 “五四”文学革命发生的历史背景: (识记)《新青年》(第一卷名《青年杂志》)-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创刊时间:年主编姓名:陈独秀 1、晚清文学改良运动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发展 2、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 “五四”新文化运动与文学革命的关系: 1、文学革命是适应以思想革命为主要内容的新文化运动而发生的,因为旧文学中充斥着封建礼教道德的思想内容,思想革命的深入,必然要求反对旧文学的文学革命; 2、而文学革命的开展,批判旧文学观念和旧文学中封建思想道德观念,新文学以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为内容,也大大推动了思想革命更深入地开展;3、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相辅相成,使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成为自有中国以来最彻底反对封建文化和封建旧文学的革命。 文学革命的发生过程: (识记)年1月,《文学改良刍议》(胡适)-倡导文学革命的第一篇理论文章。年2月,《文学革命论》(陈独秀)-正式举起文学革命的大旗。 钱玄同、刘半农等撰文响应,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平民文学》鲁迅:《狂人日记》(发表于《新青年》)-第一篇现代白话小说(年)十月革命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对文学革命的影响:1、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用白话写的文章,算不得新文学;新文学应建立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从思想和艺术两个方面对新文学提出的要求) 2、鲁迅:《狂人日记》小说对封建主义揭露、批判所达到的高度 3、郭沫若的新诗,体现了“五四”反抗叛逆、破旧创新的精神了解文学革命在创作上的初步成绩和白话文运动的胜利。1、《新青年》上胡适、刘半农、沈尹默等的白话新诗,《新潮》上叶绍钧、汪敬熙、杨振声 等的白话新小说和康白情、俞平伯的新诗,都是文学革命的最初实绩。 3、白话文运动取得了胜利,各种新旧报刊相继采用白话文。年,北洋政府教育部也终于承认白话为“国语”,通令国民学校采用。 《文学改良刍议》(胡适)的主要内容及历史作用:主要内容:1、提出文学改良“须从八事入手”2、侧重文学语言形式的改革3、推崇白话小说,同时也表现了对内容的重视历史作用:胡适的“白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说,旗帜鲜明,目标明确,对建设有中国现代文学具有重要意义。比之晚清白话文运动主要着眼于把白话作为向群众宣传的语言工具,以及在古诗文的框架内添加一些俗字俗语,是大为进步,对文学革命在理论主张上作出了重要贡献,产生了重大影响。 《尝试集》(胡适)-中国现代第一部白话新诗集了解胡适的《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易卜生主义》、《谈新诗》的主要内容:1、《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2、《易卜生主义》:介绍了易卜生的现实主义思想和个性主义3、《谈新诗》:主张“诗体的大解放” 《终身大事》(胡适)-现代最早的白话新剧陈独秀的《文学革命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历史意义:1、“三大主义”: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2、从内容和形式两个方面提出文学改革主张内容:反对“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形式:以白话为文学正宗之说3、还从政治革命、伦理道德革命角度论述了文学革命的必要性、必然性。历史意义:对推进文学革命发生重大影响,陈独秀是当之无愧的文学革命的主将和急先锋。(识记)陈独秀:《本志罪案之答辩书》周作人的《人的文学》的主要内容及其影响:1、提出新文学是“人的文学”,以人道主义为本,从理论上反对违反人性的那种表现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的旧文学,把它作为“非人的文学”加以排斥。要求新文学在思想内容上从礼法制度和兽性遗留中解放出来,表现人性。2、“人的文学”的主张,对新文学第一个十年理论建设和文学创作,产生重要影响,成为这一时期文学创作的主要内容。胡适:A“活的文学”:文字工具的革新B“人的文学”:文学内容的革新周作人《平民文学》的主要内容:1、提出“普遍”和“真挚”的原则,强调应以普遍的真挚的文体,写普遍的真挚的思想与事实;2、应着眼于写世间普通男女的悲欢成败,提出“以真为主,美即在其中”的主张。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的主要主张:1、针对文学革命中的改良主义的倾向,提出“光是用白话写的文学,算不得新文学”;2、主张“我们所要求的新文学,是为社会写实的文学”,他提出既要批判新文学中“科举的旧毒”,也要注意反对新文学中“商贾的新毒”;3、要求新文学应建筑在“宏深的思想、学理、坚信的主义”和“优美的文艺”的“土壤根基”上。 年5月,新青年出版“易卜生专号”。五四时期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1、现实主义是文学主潮,文学革命倡导者的基本倾向是主张“为人生”的写实文学2、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一股强大的文学思潮,代表人物:郭沫若;3、现代主义文学也有所介绍。(识记)林纾(琴南)-五四时期封建复古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了解林纾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代表作《致蔡鹤卿书》(或《致蔡元培书》)和影射小说《荆生》的主要内容:攻击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大本营北京大学“覆孔孟,铲伦常”,“尽废古书,行用土话为文字。《荆生》:假托伟丈夫荆生以武力痛击田其美、金心异、狄莫(影射陈独秀、钱玄同、胡适三人),暗示北洋政府头子出来当荆生。 (识记)李大钊-《新旧思潮之激战》、蔡元培-《致林君琴南函》批驳林纾,蔡元培申述了“思想自由原则”和“兼容并包主义”。分析评价文学革命的主要内容、成就及历史意义:主要内容:反对封建旧文学,提倡新文学-人的文学、平民文学;反对文言,提倡白话介绍外国文学。成就:1、批判了“文以载道”、“代圣贤立言”等旧文学观念,宣传了现实主义文学思想;2、新文学浸透了民主主义、人道主义、个性主义等近代思想,并具有社会主义思想因素,出现了新的主题、新的题材、新的人物。3、文学革命提出了小说,戏剧的地位,引进了话剧等新的文学体裁,进行了新诗的创建和小说形式的革新,特别是以白话代替文言,使白话文学立于正宗地位。4、文学革命在理论上破旧立新,在创作上显示了实绩。历史意义:1、它是中国文学历史上从未有过的彻底反对旧文学的革命,是文学观念、文学思想内容、文学语言形式的大解放大革命;2、文学革命使中国文学从禁锢束缚状态走向自由开放,从闭关锁国状态面向世界,开创了中国文学一个崭新的时代; 3、文学革命批判旧传统的革命精神,面向世界文学勇于吸收的开放意识,冲破旧框框的自由创造精神,对新文学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学革命的某些偏颇:(五四时期)对中国古代文学否定过多,而对外国文学则多加肯定,缺乏分析批判。第二节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多元的文学新思潮(-)文学革命的发展;新文学社团的涌现和各种新闻学期刊的出版。(识记)文学研究会:-第一个新文学社团成立时间:年1月成立地点:北京主要成员:沈雁冰(茅盾)、叶绍钧(叶圣陶)、周作人、郑振铎、朱自清、冰心、许地山、王统照、庐隐、老舍等主要刊物、《小说月报》、《文学旬刊》(后改为《文学周报》)等 简评文学研究会“为人生”的文学主张和现实主义的提倡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1、文学研究会是被称为“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的。在其《宣言》中,提出三点:一是联络感情;二是增进知识;三是建立著作工会的基础。第三点中说到:“将文艺当作高兴时的游戏或失意时的消遣的时候,现在已经进去了。我们相信文学是一种工作,而且又是于人生很切要的一种工作。”2、强调真精神与写实主义,文学是人生的反映,文学要反映时代,表现社会生活。“实地观察”、“客观描写”。3、承接了“五四”文学革命的现实主义传统,使之发展成为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主流地位的文学思潮。(识记)创造社成立时间:年主要成员:郭沫若、郁达夫、成仿吾、张资平、穆木天、冯乃超等主要刊物:《创造》季刊、《创造月刊》、《洪水》等简评创造社的文学主张和浪漫主义倾向及其对新文学的主要贡献:1、强调艺术是自我表现、内心自然流露;强调文学的本质是感情;强调灵感在创作中的作用。2、属于富有反抗精神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3、浪漫主义文学在青年中产生很大反响,对当时和以后的新文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创造社作家翻译了许多外国浪漫主义文学名著,和文学研究会成为我国新文学第一个十年双峰并峙的两大新文学社团,使浪漫主义形成新文学的一股强大文学思潮。创造社是我国最早介绍和尝试现代主义创作的新文学社团。后期创造社,还积极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识记)“五卅”以后为创造社后期,倡导革命文学。(识记)新月社:成立时间:年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胡适、陈西滢、梁实秋等主要刊物:《晨报副刊·诗镌》、《新月》月刊新月诗派主要成员:徐志摩、闻一多、朱湘、陈梦家等新月派小说家:沈从文、凌叔华等简评新月派关于新格律诗的提倡对新诗发展的作用:对提高新诗艺术性和新诗形式的探索,有积极意义。新月诗派提倡新格律诗,对纠正新诗发展的这种偏向和提高新诗艺术性是有积极作用的,是对新诗形式的一种有意义的探索。语丝社:成立时间:年主要成员:鲁迅、周作人、林语堂、冯文炳(废名)、孙伏园等主要刊物:《语丝》周刊简评语丝社对现代散文发展的贡献:1、《语丝》是以刊登散文为主的刊物,发表了各种文体的散文作品2、《语丝》撰稿人虽多,但固定的投稿者只五六人,又以鲁迅、周作人为最多。鲁迅、周作人、林语堂都是现代散文大家,他们拓展了散文的文体,既各有自己的风格特色,又以“任意而谈,无所顾及”的基本特色形成生动、泼辣、幽默的语丝文体,繁荣了新文学的散文创作,对现代散文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以下社团的主要特点:1、未名社:着重于翻译和介绍外国文学(成员:鲁迅、韦素园、台静农)2、莽原社:与《语丝》站在同一条战线上,向旧势力、旧文明发起攻击(成员:鲁迅、高长虹)3、浅草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4、沉钟社:致力于创作(陈翔鹤、冯至)5、弥洒社:强调艺术无目的论和灵感作用(胡山源)6、狂飚社:“虚无的反抗”(高长虹)7、湖畔诗社:“真正专心致志做情诗”(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华、应修人)(识记)辛亥革命前中国最早的话剧团体——春柳社(留日学生组成)改编《黑奴吁天录》新剧(文明戏)从繁荣到衰落的原因:1、新剧商品化,内容庸俗低劣,迎合小市民趣味2、演出的都是幕表戏,即只有分场的故事梗概,没有完整的剧本,由演员上台随意发挥,这使话剧艺术和演技很难提高。(识记)文学革命批判堕落的文明戏,提出了“爱美的”口号(意为非职业戏剧,不以营利为目的)中国话剧运动的第二阶段:1、民众戏剧社2、上海戏剧协社3、南国社(识记)南国社:1、主要成员:田汉2、这是一个以浪漫主义倾向和感伤情调为鲜明风格的话剧团体。(识记)上海戏剧协社:主要成员:欧阳予倩、洪深了解新文学社团的涌现,锻炼了大批新文学作者,促进了新文学创作的发展,形成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文学主潮及其他各种流派自由创造、百花竞艳的局面。年——年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2、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也占有一席之地分析:年——年新文学的文学思潮特点:新文学思潮(~)相对于文学革命初期,此时的文学思潮有了更进一步的发展。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成为两大文学主潮,同时现代主义也开始占据一席之地。1、现实主义文学主潮这时期的文学思潮中,“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占主潮地位。主要表现在:(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时期出版;(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3)除文学研究会外,当时影响很大的语丝社和鲁迅领导的莽原社、未名社等,其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的翻译介绍。这一切,使得现实主义文学思潮成为当时占主流地位的泱泱大潮。2、浪漫主义文学主潮浪漫主义也是这时期主要的文学思潮。主要表现在:(1)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比如郭沫若、郁达夫等。(2)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3)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这时期也被大量翻译介绍进来;(4)浪漫主义思潮适应了当时的社会状况。3、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现代主义文学思潮在这时期也占有一席之地。主要表现在:(1)现实主义作家和浪漫主义作家的作品中常常包含有现代主义成分或创作了一些具有现代主义的作品。(2)出现了以李金发为代表的、包括穆木天、冯乃超、王独清三诗人的象征诗派。李金发:他在法国学习期间开始致力于象征诗创作,并连续出版《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三本诗集。李金发写于年。穆木天:穆木天的《谈诗——寄沫若的一封信》一文,是一篇重要的象征诗理论文章。在此文中,他反复强调“诗是要暗示的”,“诗是要暗示内生命的深秘”,说出了象征诗最本质的特征。——年现实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1、鲁迅的小说集《呐喊》、《彷徨》在这期间出版2、现代最早、成员最广的新文学社团文学研究会,其文学思想基本倾向是现实主义3、语丝社、莽原社、未名社基本倾向也是现实主义4、欧美现实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在这时期得到大量翻译——年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1、异军突起的创造社,拥有一批创作力旺盛的作家。2、当时最重要的新诗流派之一的新月诗派,其理论主张和创作实践虽具有唯美主义倾向,追求诗的形式美,但就诗歌的主要倾向而言,是浪漫主义的。3、欧美重要的浪漫主义作家及其代表作品被大量翻译。4、社会黑暗,封建复古派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反扑。——年现代主义文学思潮的表现:1、出现了现代主义诗歌流派象征诗派。2、许多现实主义作家、浪漫主义作家,也常吸收现代主义因素于创作中,或运用现代主义方法创作一些作品。3、现代主义的许多流派,如象征主义、唯美主义、表现主义、未来主义等等得到介绍,现代主义作品的翻译也有一定数量。(识记)李金发:《艺术之本原与其命运》——“朦胧”、“含蓄”。(识记)穆木天:《谈诗——寄沫若的一封信》——“诗是要暗示的”象征诗最本质的特征。(识记)——年间,早期共产党人进行革命文学倡导,邓中夏、恽代英、沈泽民。简评初期革命文学倡导的主要主张及其意义与偏颇:主张:1、提倡革命的文学。2、为创作革命文学,强调作家要有革命的实际生活和革命的思想感情,要求革命文学家要从事革命实际活动,到劳动群众中去。意义:有助于新文学与民族民主革命运动及劳动群众的联系。偏颇:1、对非革命“工具”的文学简单否定,尤其是共产党人作家蒋光慈对叶绍钧、冰心、俞平伯的作品以“市侩”的评价粗暴否定。2、对文学的艺术特征重视不够。本时期其他文学思潮和文学论争。本时期其他文学思潮及论争(1)马克思主义思潮马克思主义思潮在这个时期也开始进入到中国,但是由于思想上出现分歧,因此在马克思主义输入中国后,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发生了在问题与主义之争。问题与主义之争:时间:年代表: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VS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2)国故思潮年,胡适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提出“整理国故”的口号,之后又开出《一个最低限度的阅读书目》,给青年开了大批古书书目,形成一股“整理国故”的思潮,并引发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整理国故之争”。整理国故之争:时间:——年代表:胡适VS鲁迅、茅盾、郭沫若(3)现代评论派年,胡适与陈西滢、徐志摩创办《现代评论》杂志,称为现代评论派。《现代评论》在女师大学潮中,非难学生运动,引发鲁迅及《语丝》社同仁与现代评论派的论争。这也是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的论争。现代评论派论争:时间:年代表:胡适、陈西滢VS鲁迅代表:胡适、陈西滢VS鲁迅以上所说的三个流派都是新文化阵营内部的三种不同思想,这一时期处于新文学对立面的有两股文学思潮。一是以鸳鸯蝴蝶派,一是封建复古主义思潮。(4)鸳鸯蝴蝶派(“礼拜六派“)①活动时间: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②代表作家及作品:包天笑、周瘦鹃、李涵秋(《广陵潮》)、徐枕亚(《玉梨魂》)等。③主要刊物:《礼拜六》。④主流:言情小说;坏的支流:黑幕小说。⑤论争: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进行了批判。⑥评价:鸳鸯蝴蝶派将小说视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小说多以盈利为目的,作品具有浓重的商业气息。但是在创作中也有进步的因素,比如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父母之命,提倡自由恋爱等。其创作大多在“情”字上做文章,写地缠绵悱恻。他们在从古代小说到近代小说的过渡期间,对于小说的形式和技巧方面起过承前启后的作用。(5)封建复古思潮封建复古思潮以学衡派、甲寅派为代表,他们维护封建性教育,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①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代表人物:吴宓、梅光迪、胡先骕刊物:《学衡》②甲寅派代表人物:章士钊刊物:《甲寅》识记:在文化革命统一战线内部,思想上的差异和分歧:1、“问题与主义”之争(胡适)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李大钊:《再论问题与主义》2、“整理国故”之争(胡适)鲁迅、茅盾、郭沫若撰文批评3、胡适为首的现代评论派在女师大学潮中,非难学生运动,鲁迅及《语丝》展开论战识记: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思潮1、主要活动时间:始于20世纪初,盛行于辛亥革命后2、代表作家:包天笑、徐枕亚、周瘦鹃、李涵秋等3、主要刊物:《礼拜六》——故鸳鸯蝴蝶派又称“礼拜六”派4、代表作:《玉犁魂》(徐枕亚)5、主流:言情小说6、坏的支流:黑幕小说7、文学研究会对鸳鸯蝴蝶派游戏的、消遣的文学观进行批判、抨击简评鸳鸯蝴蝶派。评价:鸳鸯蝴蝶派将小说视为游戏和消遣的工具,小说多以盈利为目的,作品具有浓重的商业气息。但是在创作中也有进步的因素,比如反对封建的婚姻制度、父母之命,提倡自由恋爱等。其创作大多在“情”字上做文章,写地缠绵悱恻。他们在从古代小说到近代小说的过渡期间,对于小说的形式和技巧方面起过承前启后的作用。(识记)封建复古思潮封建复古思潮以学衡派、甲寅派为代表,他们维护封建性教育,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①学衡派:“昌明国粹,融化新知”代表人物:吴宓、梅光迪、胡先骕刊物:《学衡》②甲寅派代表人物:章士钊刊物:《甲寅》了解封建复古派反对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主要观点。一是学衡派:攻击新文化运动,反对言文合一,称文学革命者“浅陋”。二是甲寅派:维护封建性教育,提倡读经,赞美闻言,非难白话,攻击新文化运动。第三节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与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一、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和论争1、太阳社、创造社对革命文学的倡导(1)太阳社成员:蒋光慈、钱杏邨(阿英)、洪灵菲(2)创造社成员: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梨、彭康、朱镜我、阳翰笙、李一虻(3)主要观点:①文学是有阶级性的,无产阶级文学的发生有其历史背景与必然性;②文学是宣传的武器,无产阶级文学要完成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③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最重要的是要有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克服小资产阶级思想。(4)错误: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倡导者们,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是粗浅的,存在着片面性和机械论的倾向,同时受到当时国际国内革命队伍内左倾思潮的倾向,尤其是苏联“拉普”的影响,因此他们的主张也有不少错误。①对于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准确的分析,因而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任务、革命的对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②夸大文学的作用,文学工具论。③对五四文学的错误批判。2、革命文学论争(1)论争双方:太阳社、创造社VS鲁迅、茅盾(2)鲁迅的革命文学观①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发生有其社会历史背景,但不应夸大文艺的作用。②文艺有宣传功能,但革命文学不能仅止于宣传,强调革命文学艺术上的提高。鲁迅的革命文学观是对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理论的重要贡献。(3)论争性质:是左翼文学内部的思想论争。(4)论争收获①论争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纠正了某些倡导者们的理论错误。②论证促使双方进一步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提高了思想。了解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运动发生的历史背景和条件:1、国民党破坏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统一战线,开始了长达十年之久的由中国共产党单独领导革命的格局2、年前后,国际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蓬勃发展,成立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3、从混合型的革命文学,进而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识记)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团体:年后期创造社:主要人物:郭沫若、成仿吾、冯乃超、李初犁)太阳社:主要人物:蒋光慈、钱杏邨(阿英)识记:革命文学论争的主要两方:创造社、太阳社——鲁迅、茅盾简评创造社、太阳社倡导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错误:主要观点:1、文学是有阶级性的2、文学是宣传的武器3、无产阶级文学的作者,不必一定要出自无产阶级,要获得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错误:1、对当时中国社会缺乏准确的分析,因而对中国革命的性质、革命的主要任务、革命的对象存在着一些错误的观点2、夸大文学的作用3、对“五四”以来的文学进行批判简评鲁迅关于革命文学的主要观点及其意义:主要观点:1、批评他们夸大文艺的作用,不相信文艺有旋乾转坤的力量2、肯定文艺的宣传作用,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3、革命文学当先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批评那些脑子里存着许多旧的残滓的自封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学家意义:鲁迅的这些观点,批评了创造社、太阳社的错误,是对革命文学的重要理论贡献。特别是强调革命文学要求“内容的充实和技巧的上达”,强调“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对革命文学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简评革命文学论争的性质和收获:性质:革命文学家内部的论争收获:1、扩大了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影响,纠正了创造社、太阳社的一些理论错误,使他们对鲁迅、茅盾的态度有所改变2、形成翻译介绍和学习马克思主义文艺思想的热潮,使革命文学运动有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提高了论争双方的思想3、为中国左翼作家联盟的成立准备了条件中国左翼作家联盟革命文学论争受到了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