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了白癜风能治得好吗 http://baidianfeng.39.net/qzzt/bdfnzhm/
01
豪猪的困境
要从现状中起步,就必须认清,这个世界并不正常,只是大家都已司空见惯罢了。
——魏乐德(DallasWillard)
社群就是这样一个地方:最不想共处的人,总会在那儿出现。
——卢云(HenriNouwen)
在某些商店,你会发现有一区的商品特别便宜。大减价的信息用特别的标签,标在此区的所有商品上。每个标签上都有同样的字:“有瑕疵的”(asis)。
这是个委婉的表达方式,意思是“瑕疵品”。有时称为略有瑕疵的。店家发出诚实的警告:“这个区域的商品都有些瑕疵。你可能会发现某些缺点:洗不掉的污点;拉不起来的拉链;扣不起来的扣子——商品会有些问题。这些商品不是正常的商品。”
“”我们不会告诉你哪儿出了错。你必须自己去找。”
“不过我们知道的确有瑕疵。因此当你发现——你迟早也会发现——别向我们发牢骚,也别哭诉。因为对于本店这个角落的商品,有个基本的规则:货既出门,概不退换。如果你要的是完美的商品,那你就走错地方了。你已经得到诚实的警告。如果要购买这件商品,只有一个方法,就是必须照着它的样子购买它。”
一旦我们要面对的是人,你我就已来到宇宙中那个“有瑕疵的”角落。想想你生活中所遇到的任何一个人。或许是你认识最深、最心爱的那个人。那个人是略有瑕疵的。
那个人身上有个小小的标签写着:这里有个瑕疵。一丝的欺哄、残酷的口舌、消极被动的灵,与容易失控的脾气。我不告诉你哪里出错了,不过问题确实存在。因此当你发现时——你迟早也会发现——不要感到讶异。如果你要与此人建立关系,只有一个办法:“照着他的样子”——接纳他的瑕疵。
如果你要的是完美无瑕,那你就走错地方了。
我们很容易活在一种假象之中,认为此处之外的某个地方,可以找到正常的人。在《爱在心里口难开》(AsGoodAsIGets)这部电影中,海伦·亨、特(HelenHunt)不知道该如何看待与杰克·尼科尔森(JackNicholson)之间的关系,她为此深受煎熬。在对待海伦与她生病的儿子时,杰克是仁慈而慷慨的,不过他也是害怕陌生环境的恐旷症患者、强迫症患者,并且极度的唐突无礼:如果粗野是用面积来计算的话,他的粗野程度就有整个得州那么大。沮丧的海伦终于向母亲求助:我只是想交个正常的男朋友。
噢,她的母亲感同身受地回答,人人都想要这样的人。不过,亲爱的,那是不存在的。
一旦在与人建立关系时,带着“人是正常的”这种幻觉,我们就会抗拒真相:他们并不正常。我们会进入永无止境的尝试,想法子改变他们、控制他们,或佯装他们是正常的。成熟的伟大标记之一,就是接受这个事实:人人都有其“瑕疵”。
潘霍华(DietrichBonhoeffer,又译作朋霍费尔)说过,大家在建立关系时,都会带着自身认为社群应该要如何的理念与梦想。他写下令人惊讶的一段话:
然而上帝的恩典却很快地把这一类的梦想粉碎。如果我们对别人、对一般的信徒,甚至对我们自己大大失望时,必然会催逼我们相信上帝必会带领我们认识何为真正的信徒团契……这些失望越早临到个人和团契当中,就越对两者有利……凡爱自己对团契的梦想多于团契本身的,无论其想法多么体贴、多么诚实、多么认真、多么自我牺牲,都是在破坏那个信徒团契。
人人都是怪人
当然,整个过程中,最令人痛苦的,是认识到自己也是“有瑕疵”区域的一分子。古今中外,大家一直拒绝被贴上这个小标签。我们试图把世人分为(像我们这样)正常、健康的人,与那些难以共处的人。前一阵子,有本杂志的一篇文章标题引起我的注意:“完全正常的女人悄悄跟踪她们的前任男友。”
让我讶异的是“完全正常的女人”这个词组。她们看起来是怎样的人(同样地,一个“完全正常的男人”看起来又是怎样的呢)?如果一直跟踪前任男(女)友不仅正常,而且是完全正常的,那要到什么地步才算是有点奇怪呢?
我们都希望看起来像正常人、把自己想成是正常人,但是,圣经作者坚持,没有人是“完全正常的”——至少按照神对正常的定义而言。“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赛53:6)圣经如此写道:“因为世人都犯了罪,亏缺了神的荣耀。”(罗3:23)
这解释了圣经一开始的篇章中,一个非常关键的观念。
我常听到最为讽刺的“圣经评论”是:圣经里面都是敬虔、彩绘玻璃教堂内的角色,不食人间烟火,无法反映真实的世界。
我一听就知道,他们根本没有读过圣经。你留意过吗,《创世记》就记载了多少出过乱子的家庭?
容我迅速地做个简报:
该隐嫉妒亚伯,因此杀了他。拉麦引入一夫多妻制。挪亚——他那个时代最为正直的人——由于喝醉酒而诅咒自己的孙子。
当所多玛居民围住罗得的家,想要侵害屋里的客人,罗得提议他们可以和他的两个女儿发生性关系。之后,他的两个女儿把他灌醉,并从他怀了孕——而罗得是所多玛最正直的人!
亚伯拉罕让以撒和以实玛利争宠,致使两人疏离;以撒让雅各、以扫两个儿子在他面前争宠,导致两兄弟反目成仇达20年之久;雅各偏爱约瑟,甚于他的11个兄弟,于是哥哥们萌生杀机,最后把约瑟卖为奴隶。
他们的婚姻生活也是一团糟:
亚伯拉罕与他太太的女仆发生关系,继而在太太的要求下,把女仆与他们的儿子送到旷野。以撒和利百加为了哪个儿子能得祝福而争吵。雅各娶了两个妻子,由于两个妻子比赛生孩子,结果也将她们的女仆纳为妾。
雅各的长子流便,与他父亲的妾同房。
另一个儿子犹大,与乔装为妓的媳妇同房。她这样做是因为没有子嗣,没有儿女,而头两个丈夫——都是犹大的儿子——非常邪恶,被神击杀,而且犹大也没有尽到对她应尽的本分。
这些人都需要心理医生。
他们不是全家同舟共济、共渡难关的那类人。他们需要各行各业的专业医师:Dr.Phil——减重专家、Dr.Laura——婚姻家庭顾问、Dr.Rugh——先进电脑科技专家、Dr.Spock——育儿专家、Dr.Seuss——童书作家;他们需要帮忙。(相形之下,你不觉得自己家算是不错的了吗?)
《创世记》的作者为什么写进这些事情?有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圣经作者试图证实一个深奥的神学真理:人人都是怪人。
每一个人——都如羊一般——有我们无法控制的习性、覆水难收的过去,与我们无法修正的过失。这是上帝必须与之同工的成员。正如玻璃有破碎的可能、硝化甘油有爆炸的可能,在适合的条件下,我们也有犯错的可能。这种倾向是神学家所称的“堕落”(depravity)。我们为了几块钱,可以说谎、牺牲人格(“这位警官,很奇怪呀——我的汽车仪表盘一定是坏了”)。为了几分钟高人一等的感觉,我们会闲言闲语;在职场上,我们企图营造颇具生产力的假象,以快速地往上升迁(有套新的软件能使你在办公时间浏览网站,只消按个钮,就会切换到一个假屏幕,让别人看起来好像你在工作;这是所谓的“老板屏幕”);我们威吓员工或子女,好让自己握有控制权,或只为享受权力的感觉。
人人都是怪人。这个洞见如此重要,或许你可以暂时合上此书,找个挚友或是你认为最怪的人(或许正好是同一个人),分享这个看法。
因为我们心知肚明自己不该如此,所以我们企图隐藏自己的怪异。人人都佯装比自己的现况更健康、更仁慈;我们都忙于从事所谓的“堕落管理”。
偶尔,一些人“有瑕疵的”标签会成为众所瞩目的焦点。身为普利策奖得主的历史学家因抄袭而犯法;政治家因为性丑闻告别政坛;大权在握的公司总裁因为非法销毁文件,黯然请辞。令人讶异的,不是这样的事情发生了,而是社会大众的反应。“你能相信吗?他们看起来很正常嘛!”仿佛你我绝对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
人类的问题是:我们当中不是只有几个烂苹果。变态心理学领域的作者,致力找出正常人与异常人的差别。研究该主题的一个危机(有人称之为“实习医生症候群”)就是,学习者在每项病理特征中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最近有本教科书写道:“几乎没有人不曾暗暗质疑自己是否正常。”不过圣经的作者在触及最重要的病理形式时,他们写道,我们都属于同一个病理类型:“我们都如羊走迷,各人偏行己路……”就属灵的观点而言,我们“暗中质疑自己正常与否”显示出一个非常重要的讯息。正如普兰廷加(NeilPlantinga)所写的,“就圣经的世界观而言,罪是个熟悉、甚至是生活中可预期的一部分,但它并非正常。而‘大家都这样做’的事实,并不能使它算作正常。”
打从亚当在伊甸园的时候开始,罪与躲藏就如死亡与纳税般地无可避免。有些人非常擅长躲藏。不过“怪”还是存在。只要和一个人够亲密,就不难发现。大家都很正常——直到你认识他们。
渴望连上线
然而……
渴望归属与联结、爱人与被爱,这是灵魂最强烈的渴望。我们需要与人、与创造我们的神,有归属、有团契,这对我们心灵的重要,仿如食物、空气与水对人体一般。即使人再怎么怪异,这个需要仍然不会消失。从托儿所到养老院,终其一生,人都带着这样的特征。小婴儿带着期盼的眼神,伸出短短胖胖的双臂,想要抱抱,当有人把他抱起来,轻轻摇啊摇的,他笑得满足极了———有谁能不动容呢?
在另一方面,我认识有位丧妻的鳏夫与教会的一位女士坠入爱河。他求婚,而她接受了。他们步上红毯的另一端。他已84岁,是位退休的医师;她81岁,是位退休的宣教士。这是她的新婚,她在杜鲁门总统当政时期就已经不再约会。你或许会以为她现在已经毫无结婚的念头了;然而她不仅找到Mr.Right,更是Dr.Right。他们的年纪,比一般新婚年龄多了一甲子。
尽管与人相处可能让你备感挫折,要找到好的替代品还是很难。有位朋友最近到美国南部去旅行,他在早餐菜单上看到“粗碾谷物”(grits)这个项目,身为一个住在密歇根州大半辈子的荷兰人,他对此物毫无概念。因此请教女服务生:“究竟什么是粗碾谷物?”
她的答复堪称经典。“甜心”,她说道(在美国南部,根据法律规定,女服务生必须称呼每位顾客为“甜心”),“它们是不会单独出现的。”
粗碾谷物无法离群索居。没有一个粗碾谷物是座完全自给自足的孤岛。每个粗碾谷物都是大陆的一部分,是整体当中的一小块。你不能单点一个粗碾谷物。它们是一份套餐。
“说它是宗族也好,部落也好,网络也好,家庭也好”,霍华德(JaneHoward)写道,“”无论你怎么称呼它,无论你是谁,你都需要它。”人独自生活是不好的。魏乐德写道:“人类生活的自然状况,就是根深蒂固的唇齿相依。”甜心,你不会自己单独出现的。
哈洛韦尔(EdwardHallowell)是哈佛医学院的资深讲师,有次他讲到人类对于社群的基本需要时,用到联结这个词汇:意识到自己归属于大我,也就是比小我更重要、更大的一部分。我们需要面对面的互动;我们需要被别人看到、被认识、被服事,并同样如此对待他人。我们需要持守爱与忠诚的誓约,将彼此牢牢系住。这些联结当然会涉及他人(特别是上帝);不过哈洛韦尔也观察到,人们甚至能够从与宠物、与音乐或与大自然的联结,汲取人生的乐趣。
这是有原因的。普兰廷加表示,希伯来先知对于这类与万物的联结有个专用的字:shalom(平安)——“上帝、人类与所有受造之物,在公义、满足与愉悦中的紧密联结”。试着想象,老先知当年告诉百姓,以及至今仍对我们诉说的,是怎样的一番情景啊!
在充满平安的世界中,每桩婚姻都是健全的;每个孩子都是安全的;有余的,会分给那不足的;以色列的孩童与巴勒斯坦的孩童会在约旦河西岸一起玩耍;他们的双亲会互相帮忙,建造家园;公司的董事会中,经理暗暗成就同事,并在背后夸赞他们;以耸人听闻报道见长的小报,版面上尽是勇敢事迹与美好德行的记载;受邀上脱口秀节目的,会是骨肉情深的母女、为自己丈夫生儿育女的妻子,以及乐于穿出男人品味的男士。
争执,将以优雅、文明的方式获得解决。或许仍有律师,不过他们可能会找到真正有用的工作,如送披萨——零脂肪、低胆固醇的。大门不需上锁;车子不需要警铃;学校不再需要校警或甚至走廊的监视录像;学生、老师与清洁工都相互尊重彼此的工作;下课时,每个学童都三三两两的有自己的玩伴。
教会绝对不会分裂。
大家不会无聊,生活也不会匆忙。没有父亲会说“我太忙了”,以致让孩子失望。全国人民缺乏的睡眠会补回来。星巴克仍然存在,不过只卖无咖啡因的咖啡。
离婚法庭与受虐妇女收容中心将成为小区活动中心。每次有人碰触别人,都是为了表达鼓励、关爱与喜悦。
不再有人会孤独或是惧怕。不同种族的人们会携手合作。他们会尊重彼此的差异,这差异也使生命更丰富,大家共同营造人性的社会。
在整个社群的中心,是那最崇高的建筑师与最荣耀的居民——上帝,他的同在使每一个人充满了永不止息的光辉与荣上加荣的喜悦。
圣经作者告诉我们,这异象就是事物原本应有的样子。如果我们活出上帝为人类生命所设立的标准,如果我们的世界确实是正常的话,我们看起来就应该是这样。有朝一日必会如此。
生死攸关
潘霍华写道:“凡不能在团契中生活的,就当小心独处。”有些人担心,若与别人关系过于亲密,会因而受伤或失去自由,因此他们躲到工作或嗜好之中,或退缩到电视机前。不过孤立也不奏效。我不是独自一人来到世上的,我们的身份与人生目的都脱离不了人际关系:我是老约翰与凯蒂的儿子,是芭比与巴特的兄弟,是南西的丈夫,劳拉、马洛里与约翰尼的父亲。我是牧师、朋友、邻居。我被放在地球上,为的不仅仅是让自己开心或是娱乐自己。而那些试图单为自己而活的,潘霍华说,就“毁于虚荣、自恋狂和绝望的深渊中”。我们都是粗碾谷物的一分子。别忘了,甜心,我们不会单独出现的。
这种联结又名为“根深蒂固的唇齿相依”(reciprocalrootedness)。我们受造,从彼此身上汲取生命与养分,就如橡木根从土壤汲取生命养分一般。社群——活着而与他人有生气蓬勃的联结——这是人类生命不可或缺的。研究员斯皮茨(ReneSpitz)指出,缺乏怀抱、拥抱、碰触的婴孩,即使有父母亲供应衣食,婴孩的神经发展也会出现迟缓的现象。此外,最早期有关自杀的研究都指出,其主因是缺乏社交。
但是追求深入社群生活的关键主因,不是为了它对身体或是情绪的益处,虽然这个比例也相当可观。社群是上帝要我们投身其中的地方。社群是上帝与我们相遇之处。
如何挨近而不受伤
棘手的是,如何与真实、活生生的人们一起追寻这个社群的美梦?与这群怪异的、不正常的、“有瑕疵的”、异常的人们或你的朋友、同事、配偶、子女、父母、小组、教会、工作伙伴?真有可能吗?
北美常见的豪猪属于啮齿类动物,身上约有3万根刺。每根刺都能刺入敌人体内,敌人的体温会使得微小的倒刺膨胀,因而嵌得更紧、更难拔出。伤口可能会溃烂;较严重时,伤及重要的器官,甚至可能致命。
一般人并不认为豪猪是种可爱的动物,其拉丁文名ErethizonDorsatum意即“一触即发的背部”——这是每只豪猪都有的特征。书籍与电影以各种可以想象到的动物当作主角——不只是狗啊、猫啊、马啊,还有猪[如电影《我不笨,所以我有话要说》(Babe),或是早期电视秀GreenAcres里的ArnoldZiffel],蜘蛛(如小说《夏洛的网》),海豚[电影《飞宝》(Flipper)],熊[电视剧《温顺的班恩》(GentleBen)]以及杀人鲸[电影《威鲸闯天关》(FreeWilly)]。甚至臭鼬也有PepeLePew(编者按:华纳卡通明星)这个角色。我却从未听过豪猪明星,也没听说过哪家孩子拿它当宠物养。
一般而言,豪猪处理彼此关系的方式有两种:退缩以及攻击。它们若不是朝一棵树走,就是探出刺来。它们经常独处。狼往往集体行动;羊喜欢挤成一团;象、鹅,甚至连乌鸦也是成群行动。但豪猪不然。它们独来独往。
豪猪也不是一直想要独来独往的。在深秋时节,年轻的豪猪开始发情。不过对于豪猪来说,发情是件冒险的事。雌豪猪一年只接受一次约会,机会之窗稍纵即逝。而少女豪猪的“不”在动物王国是最受尊重的拒绝。若在惧怕与愤怒之下,她们是惹不起的小小危险分子。
这是豪猪的困境:如何挨近而不受伤?
这也是我们的困境。人人都带着自己的小军械库。说到我们的刺,名目可多着呢!有拒绝、定罪、憎恨、自大、自私、嫉妒、轻蔑。有些人隐藏得比别人好,不过只要你挨近些,就会发现这些刺在那儿。它们潜伏在敌方的皮肤之下,能够造成伤口、溃烂,甚至会致命。我们学习在各样的退缩与攻击中苟延残喘。我们也发现我们最在意的那些人,往往也是被我们伤害(或伤害我们)的人。
然而,我们仍想挨近他人,生活中会和邻居碰面,会去约会、参加聚会、交朋友、结婚成家、生儿育女。我们试着找出如何“挨近而不受伤”的方法。有时真恨不得对方是个比较柔软、刺比较少的生物——或许是类似水貂或水獭这样的生物吧!
当然,我们都不难想到生平遇到过的几个刺特别多的豪猪。不过问题不止是他们而已。我是别人的豪猪,你也不例外。
攻击与退缩
当我在一个星期日的下午写作本章时,中东战火再度点燃。从当天的日报上,我很讶异地发现,西方社会已渐渐熟悉了中东地区的两个词汇。这些词汇表达出,许多置身其中者认为,处理彼此冲突的方式只有两种。第一个词汇是阿拉伯文:jihad,攻击。沃弗(MiroslavVolf)引述一位20世纪90年代南斯拉夫内战生还者之故事:
我是个穆斯林,现年35岁。我给次子取名叫“Jihad”(攻击),好叫他不会忘记他母亲的申明——复仇。我第一次把他抱入怀中喂奶的时候,就告诉他:“如果你忘了复仇,就让你喝奶时呛死吧。”这样也好。塞尔维亚教导我要恨……我的学生宙蓝——我邻居的独子,在我嘴里撒尿。当那些蓄胡须的流氓站着围观、放声大笑时,他对我说:“你一无是处,你这个臭女人”……Jihad——战争。这是唯一的出路。
我们所目睹的车辆行进间的狙击与自杀炸弹攻击,只是人人心中皆有的愤怒之极致表现。我们受伤,就想要让对方也受伤。小小的攻击每天都在开打,在同一个办公室里的同事之间;在同一个教会带小组的组长当中;在夫妻当中;在亲子当中。Jihad(攻击)渊远流长,早在该隐与亚伯时就开始了:“二人正在田间,该隐起来打他兄弟亚伯,把他杀了。”(创4:8)
第二个词汇是希伯来文,hafrada,意即疏离与退缩。有则新闻报道阐述了这项政策:“约旦河西岸的围墙,成功地阻隔了巴勒斯坦人,只有少数几个进了以色列。与对面大半的交易均已停止。并以压倒性的军事力量强制执行。”
我们对围墙也略知一二。柏林围墙与铁幕同样表达了使我们退缩或有所保留的那种冲动。有时候,围墙是早晨餐桌上的一份报纸,透露出无法跨越的情感鸿沟。疏离就像亚当夏娃那般久远:“我在园中听见你的声音,我就害怕……我便藏了。”(创3:10)
婚姻初期,3个孩子都还在学龄前的时候,有一次,妻子把他们带到我办公室。我和她有场争执,我大力陈述我的工作比你辛苦,所以你应该多担当我一些。我的论点显然不具说服力。我没有用言语攻击她;只是和她保持距离,故意稍稍忽略她,并且格外呵护3个孩子。我花比平常更多的时间陪他们玩。我不像平常那样看着她、触碰她,虽然我依旧是客客气气的。你若深入了解一个人,就能精确算出此一举动代表的“负气量”。我的冷漠,让她感受到我的不悦。不过又不着痕迹,因此倘若她问我:“怎么啦?”我可以一脸无辜地答道:“没事。为什么这样问呢,还是你有什么不对劲?”我深谙退缩之道。
Jihad(攻击)与hafrada(退缩)。难以解释的是,中东地区——世上许多重要宗教的发源地——所流传给后世有关人际关系这项艺术的训诲,竟是这两个词汇。
不过这些不仅是地球遥远的另一端那些在战火中备受煎熬的百姓所面临的问题。魏乐德写道,攻击与退缩是人际关系之罪的两大基本形式。攻击他人,就是采取行动来反对有利于对方的事物。即使这是在他们同意下所进行的也不例外———例如给酗酒者一杯威士忌。当我们对于他人的福祉漠不关心时,就是退缩。攻击与退缩是世人个个精通的,损害了无数的婚姻、家庭、公司与教会。
追根究底,这是同一项滔天大罪的两种表达形式,那罪就是缺乏爱心,违反了最大的诫命。我们所有人际关系管理出岔的地方,其实都是堕落人心的这两种趋势之变奏。当我们觉得受到威胁,就会想伤害他人或是远离他们。我们和豪猪一样,不是走向一棵树,就是伸出刺来。
不过还是有更好的方式。
事情也不必落到这样的地步。
豪猪的共舞
奇迹中的奇迹:关系的确能够建立——即使是豪猪亦然。在极罕见的情况下,豪猪会彼此分享空间,成为好友。而百年难得一见的是,被驯养之后豪猪学会收起刺来,主人可以把食物放在手上,直接喂它。不仅如此,豪猪还学会如何与其他豪猪共处片刻——以便可以产生下一代。自然学家寇斯塔罗(DavidCostello)描绘了一幕绝妙无比的真实画面:“在交配奇迹中的奇迹:关系前,公的与母的豪猪会相聚数日,触碰彼此的爪子,甚至用后腿走路,这就是所谓的‘豪猪之舞’。”
只有上帝能够想出让两只豪猪爪对爪地共跳狐步舞,这是极其私密的景象。“豪猪如何做爱”这个古老问题真的有了答案。豪猪收起刺来,学习共舞。
豪猪认识到,它和其他豪猪一样,都是“有瑕疵的”。人也是如此。因此,本书的目的,不是要教导正常人如何应付难以共处的人。本书根本不是为正常人写的。亲爱的——自从人类堕落以来,根本没有这样的正常人。
这本书要探讨的是,像你我这样不完全的人,如何与其他不完美的人,追求社群的生活。这本书写的是豪猪如何共舞。所以,你必须从生活中实际刺痛你的豪猪开始着手。
圣经的作者写到上帝对于社群的旨意时,主要是着重教会的对于社群的理想,囊括生活的各个层面,因此这也包括你与家人、朋友、邻居与同事的关系;包括你的球友或是一起逛街的同伴或是加油站的收银员。因此,我希望你不是独自读这本书。希望你和小组组员一起阅读。希望你找个朋友或和配偶、家人一起阅读,好让你们可以一起思想,要如何建造合神心意的社群。
上帝不会放弃他的理想。你我都有要扮演的角色。我们的职责是在孤立的海洋中,打造几座平安的小岛。
时机到了,收起你的刺来,翩然起舞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